【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的意义、途径等进行阐述,力求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情感体验
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引发教育者的探索。实际上情感体验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知识获得的动力基础;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识字习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言语能力,它还应该注重发挥文本在情感上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鼓舞,产生情感的共鸣。
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所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情感目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着教材、教师和学生。情知教学论认为,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包含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课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时,如果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且能陶冶性情。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语文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学习激情,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很难成达目标的。所以,语文教学就应注意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强调苦学到营造愉悦。 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能“惟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学生答对的,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要给予鼓励;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则要虚心听取。本文拟对如何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作了点粗浅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感体验的定义。
什么是情感体验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胜华教授认为“可以把情感体验概括为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并举例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痴迷状态就可以说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是相当积极的;另一个学生提起学校就感到害怕,不愿意去学校,表明该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是比较消极的”。笔者也就是基于上述对“情感体验”的阐释来理解其内涵。
二、情感体验的意义。
作为行为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之所以说它还是情感经验,指的是人们不仅当时产生情绪反应,而且将事物的表象和知识融进主体的情感,共同纳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在人们以后认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以自然地产生情感迁移。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林润生在《体验之思—阅读教学的灵魂》一文中指出:“体验之思,一是体验,一是思──即探究”。“用全部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思。”周龙兴指出:“主体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体验。这些论述都说明:体验是一种主体认识事物的动态过程中的方式。后现代教学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情境合作,双向建构”的思想。其中,“知识的自我构建、同化顺应、改造重组”的知识观、学习观,是体验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情感体验需要人自我在原有的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来产生新的情感。而情感体验的产生是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通过自我建构(体验也是一种建构的方式)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主体自我心智活动过程,是以原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重新自我建构、产生情感反应的过程。
(一)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情感体验是动机系统的基本成分,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闸门,在缺乏必须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人的理智处于昏迷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感体验健康与否,对其学业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的强化记忆过程,提高无意识记的效果,增加有意识记的效果,能够激发儿童对过去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把对过去知识的追忆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还能提高活动效率,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推动儿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二)情感体验是德育有效性的桥梁,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一切道德教育,都需要在学生的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从而与个体的价值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导个体的行为。要使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真正融入生活,情感体验是基本的桥梁和纽带,德育只有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中产生共鸣,成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引导的依赖时,它才是有效的。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已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原则。而健全的人格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的青少年大多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自己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甚至与同学、老师、父母、长辈发生冲突,很难发展起健全的人格。
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少年儿童人格的形成必然产生深远影响。而小学语文课程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它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机结合。
三、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陪伴学生走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学生的智慧、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向着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迈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甚至可引导学生仿写一篇《草海风光》,也展示一下贵州高原明珠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而《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出热泪,使情在泪中现。
2.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去分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情去悟理。
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4.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
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曾记得我在读小学时,老师安排劳动课每人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自己负责挖坑、浇水、护理等,看着自己栽的树活了,发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类似这种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值得推广。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图片、影片、增加学生反思、想象的作业等。
5.教师对学生学读过程中独特情感体验的态度。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这是教师教学理念中“价值观的转变问题”,是教师对学生体验的态度转变问题。情境合作与双向建构的教学观(朱文芳)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个方面,以学习者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感悟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感经验不同,由文本信息所引起的情感反映自然不同,这是客观存在──是这样也可那样也可的问题。教师应该承认客观存在,对学生个性化的有差异的体验给予认同、尊重、珍视,而不应该以“权威”或“理性”来排斥。这样珍视的态度(包括同伴的激励认同),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
关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独特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策略:“朗读和默读”──静下心来默读细思品味,带着感情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读书,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实际从而获得有个性特点的体验;“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交流自己对感兴趣的人物、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尊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等。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动机。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2.将多种策略相互融合。
前面提到了体验情感的几个基本阶段和几种教学策略。这些只是我们为了研究而进行划分,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认识到他们原本相互交融存在的特点,注重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3.要放开手,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投入身心,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己去读书、去感受和体验,去表达,还主体性与学生。
总之,忽视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振绍、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教育 科学 研究》2009,1.
[2]岳修龙、徐秀华.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亮点.《教育交流》2009,1.
[3]周 涛、彭佑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毕节教育》2007,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谈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