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教学 应用和反思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语文课堂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它为传统教育成分浓厚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教学课件,不能有效地使课件与学生的文本学习结合来。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如何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听潮》时,上课伊始,切入大海涨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关于这方面目前讨论已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点放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一)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二)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诗意的苍白 。
在中小学教学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认知学科,认知学科很多情况上问题是确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语文不同,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就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走出困惑的选择
多媒体发展到现在,就面临着困惑,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首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其次,为了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笔者建议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妨遵循以下原则和对策。
(一)原则 。
第一,以教学性为出发点。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究竟是为了促进教还是为了促进学?目前,人们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较多考虑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师教的质量。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比如:课件制作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课件制作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比如前文提到的学习《听潮》等文章,对于大多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视听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对生长在沿海对大海司空见惯的学生,播放这些视听形象就可能产生负效应,禁锢他们的思想,抑制他们的想象。
第三,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学科,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了语文教师富有激情、充满个性化的声音。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必定索然寡味,学生的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因而,我们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对策 。
1.维持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用传统的语言、文字等形式已能表达得十分清楚,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和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影像资料,必定得不偿失;另外,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形象有时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相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最佳选择。
2.折衷策略。
多媒体教学与众多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有着独特的优点,但是多媒体并不是全能媒体,并非所有课程的所有教学都必须使用或适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媒体的有机组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特别是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把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从本质上讲,多媒体电脑与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黑板、粉笔等一样,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尽管多媒体被引入课堂后,能取代教师的部分功能,但毕竟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因而在教学中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活跃的学习气氛与学习效果的反差。
我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国宝—大熊猫》。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演讲,接着出现了许多大熊猫的图片,让学生看(学生兴致很高),接着问:你喜欢大熊猫吗?你觉得它有哪些可爱的地方?我们要不要保护它?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教师播放大量熊猫生活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学生的回答积极、认真。整节课在热热闹闹中完成了学习,我们的听课也在愉快中结束 。一节课下来,回头想一想,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但细心想想,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能力的训练不到位,方法过程的指导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倒是有所体现,至于学生们从这节课中,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学习的态度怎样还是不能体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所获甚微。 这种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它的问题所在,就是出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没有突出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这不得不叫我们反思: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呢?还是教学为课件让路?课件是动画越多越热闹好呢?还是简单朴素明了好?一定要注意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辅助”的作用,语文教学是不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
2、课堂上知识传授与师生情感交流的矛盾。
在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别人的课,常会出现“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教师用课件来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课件中的演示性有余而交互性不强。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实际上语文的媒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所以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果教学中只有“人”与“机”的单向交流,而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反应,忽视了与学生的交互和情感交流,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压抑。因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老师不能用课件的演示来代替讲解, “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教学时既要注意融入情感调动因素,如音乐、朗读、录音等,又要关注课件运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用积极的情感交流来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
3、制作的课件与课堂教学实际的冲突 。
很多教师认为一节完美的多媒体教学课,是必须把各种手法都用上的,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摆正课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所以片面地追求各种教学形式,甚至整堂课都用课件,有的连演示的答案都做好。然而这样的课件往往只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没有细节的教学环节的设置,结果往往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教,只能迁就课件,而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有位老师在讲《乡愁》时,为了营造“愁”的情调,整堂都让师生伴着《二泉映月》的乐曲展开教学活动。这不免有点“硬套”的感觉,因为这首乐曲与课文的感情基调不太符合,同时整节课的伴奏,把学生正常的思维给搅乱了,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另外我听过一节《观舞记》,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都很不错,学生感受到了印度舞的美和语言的美。但教者为了教学环节的更完整,更具体,最后来了一个仿写,内容是看杨丽萍的《孔雀舞》,然后仿写。这个仿写不仅使课堂容量过大,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用心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因此,多媒体课件能增强教学效果时就大胆使用,否则宁可弃置不用,也不能让它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多媒体技术尤如一把双刃剑。它是优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手段,它能引领我们去欣赏无限的风光与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但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无论怎么先进,也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起辅助作用的工具,而不是运用的目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可滥用;要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配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目的。语文教学应在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才是明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或迷信所谓的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2期,第3页
【2】余迅:《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选择策略》,《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8期
【3】《浅析多媒体语文教学》,赵国志,《内蒙古统计》,2008年2月。
【4】《谈谈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好处》,罗胜木,《中小学电教》,2008年6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