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怎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004 日期:2023-08-27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方式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围绕精妙处质疑、围绕模糊点质疑、围绕兴趣点质疑、围绕空白点质疑、.围绕延伸点质疑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质疑方式开展教学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运用质疑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取得了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围绕精妙处质疑。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孔已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二、围绕模糊点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模糊点。教师如能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抓住这些模糊点质疑解惑,必能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时,发现学生对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一句理解模糊,“这样”指代什么?是指“我流泪”?还是指“爸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好像都有道理。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把“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放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品味,最终比较准确地体会到奶奶这句话应该是对爸妈说的,爸妈逼孩子去要回送出去的羚羊木雕,一点儿也不尊重孩子严重伤害了孩子间的友谊,奶奶对这种做法虽然不满,但是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这样,通过质疑既使答案更加明确,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
    三、围绕兴趣点质疑。
    一切有成效的学习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问,自我主动地学。当学习兴趣正浓时,教师要趁势而上,引导学生围绕兴趣点质疑探究,透彻领悟。例如,在执教《散步》时,我让学生选择最很感兴趣的部分朗读,大部分都选第七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朗读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能帮作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立即议论开来。最后,还真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四、围绕空白点质疑。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处有这样一部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韩麦尔先生将要讲什么话,而作者就用“我一一我一一”没有声音了,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我引导学生扣此质疑: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出韩麦尔先生因哽住而未说出的话。这样,不仅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五、围绕延伸点质疑。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的结尾语止而意未尽,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延伸点质疑遐想,必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变色龙》一课的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我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日后会收拾赫留金吗?并说明理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合理而又新奇的答案,对进一步认识变色龙为虎作伥、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反动实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使语言与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
    六、名言激励,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的时间相机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七、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
    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理想的阶梯》一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第一、二段是否多余?《怀疑与学问》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 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例如,教读《天上的街市》,教师可这样设疑:天上真有街市吗?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它们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又如,教读《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文中多次出场的“圆规”,到底是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
    2.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积极引导。比如,《怀疑与学问》中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又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中有牛顿、瓦特、释迦牟尼等善疑而成名的例子。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说说其他名人善疑的例子。如:明代地理学家霞客读《尚书?禹贡》篇,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有一千多项发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兴趣十足,而且始终带着疑问读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契机,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敢于质疑。
    八、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
    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浮于字、词表面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要使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歧议,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何况韩愈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九、.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在教《田忌赛马》时,我抓住题眼———“赛马”,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读书:“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赛马二字,猜猜课文会讲些什么呢?”经过思考以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田忌赛了几次马?”“赛马结果怎样?”等等,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读懂课文。
    十、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质疑。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具体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训练、重点、难点和个性特点,是围绕重点展开的基本功综合训练。教师要教给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通过这些问题掌握怎样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十一、抓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提问题。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这里“焦急”“耐心”两词看似矛盾,但真正体现了人民爱戴周总理、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思想感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进行探究,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十二、抓住课文中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质疑。
    如《穷人》一文,马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可又害怕丈夫回来,文章用了七个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来提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十三、抓住课文的结尾处质疑。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虽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如《凡卡》这篇课文结尾写道:“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可以让学生从此处来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宣 《创新教育新探》,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福祺、李莞编著《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