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锶90钇敷贴改良法治疗小儿血管瘤后外周血变化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0223 日期:2025-11-06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观察1岁以下皮肤血管瘤患者经90锶90钇敷贴改良法治疗后外周血变化情况,判断90锶90钇敷贴改良法治疗是否对外周血产生影响。方法 将82例血管瘤患儿用90锶90钇敷贴改良法治疗作为观察组,与78例用传统方法(小剂量分次法)治疗的血管瘤患儿作为对照组,在90锶90钇敷贴治疗前后分别取患儿外周血,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器进行检测,对比两组之间的外周血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90锶90钇敷贴改良法治疗小儿血管瘤效果良好,治疗后外周血未出现明显变化。

【关键词】 血管瘤;敷贴治疗;改良法;外周血

慢性小剂量长期射线照射作用于机体时,外周血会出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高,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其中中性粒细胞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是辐射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1]。因此外周血的变化可间接反映接受电离辐射的合理程度。本文采用传统上小剂量分次法及改良剂量法两种不同剂量的治疗方法对皮肤血管瘤患儿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血管瘤的病人1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皮肤性病学》诊断标准[2],筛除伴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单纯性毛血管瘤148例,海绵状血管瘤22例; 男67例,女93例;年龄在1个月~3个月72例,4~6个月67例,7个月~1岁21例,平均年龄4个月。血管瘤病损面积0.25 cm2~36 cm2,其中颜面部者89例,四肢部位者59例,躯干者12例;生长部位4处者8例,3处者12例,2处者6例,1处者134例。按患者及家长的治疗方法选择意愿分成两组:小剂量分次治疗组78例,改良法治疗组8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损面积及生长部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90锶90钇敷贴器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使用时用铅橡胶皮屏蔽血管瘤周围,以保护正常皮肤,再将“塑料薄膜”置于病损表面与90锶90钇敷贴器之间,用敷贴器活性面敷于毛细血管瘤处进行照射,记录病人照射部位、照射时间、吸收剂量、治疗反应及终止时间,治疗过程中根据皮肤反应情况调整治疗剂量。小剂量分次法按《临床操作技术规范核医学分册》指导方法进行治疗,每次1.25 Gy~2.5 Gy,每周一次或两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疗程总剂量为12.5 Gy~25Gy[3]。改良法每次4 Gy~6 Gy,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疗程总剂量为16 Gy~24 Gy。

  3.检测指标

  治疗前和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采取手背外周(或头皮、足背)静脉血,检测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淋巴细胞数(LYMPH)、红细胞数(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测仪器采用Sysmex XT1800全自动血球计数分析仪。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程序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种治疗方法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细胞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一疗程治疗后,改良组的外周血细胞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种方法治疗血管瘤前后外周血细胞变化比较(略)注:治疗前及治疗后组间比较,P均>0.05。

  2.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无明显异常反应,经6个月随访,基本痊愈者136例(85.0%),其中小剂量分次法64例(82.0%),改良法72例(87.8%)。需要进行第二次疗程者24例(15.0%)。

  讨论

  血管瘤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皮肤软组织常见良性肿瘤,尤以儿童多见,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出现,男女比例1.2∶1,新生儿发病率在3%~8%[4]。90锶90钇敷贴治疗是治疗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90锶90钇敷贴器能产生β射线作用于病损皮肤组织,使病损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水肿、炎性改变,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血管闭合,被机体吸收,最后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4]。90锶90钇敷贴器中的90锶发射纯β射线,最大能量0.546 Mev,平均能量0.2 Mev,组织内射程仅为2~3 mm;90钇发射的β射线,最大能量2.274 Mev,在组织内最大射程为12.9 mm。随组织深度的增加,吸收剂量很快下降,经过1 mm组织深度,吸收剂量剩余50%~60%,2 mm深度剩余20%~30%,3 mm深度剩余10%~15%,4 mm深度剩余5%,5 mm深度剩余2.5%,6 mm深度剩余1%[5]。90锶90钇敷贴器中起治疗作用的主要为90钇发射的β射线,与血管瘤作用时,基本被血管瘤瘤体吸收,对深部组织的损伤很小。β射线具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尽管在组织内的射程较短,但采用适当的吸收剂量,其产生的电离辐射效应对1岁以下的皮肤血管瘤患儿的治愈率可达80%[6]。孙建文等[7]报道小剂量90锶治疗治疗婴幼儿皮肤草莓状血管瘤1个疗程治愈率为70.3%,2个疗程治愈率为97.8%。本文结果显示,1岁以下皮肤血管瘤小儿患者接受改良法(总剂量为16 Gy~24 Gy)治疗后,患儿外周血变化与常规小剂量法治疗外周血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一次疗程治疗血管瘤总有效率87.8%,小剂量分次法总有效率82.0%,两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相近,与国内近期报道的治疗有效率相近。

  改良法结合临床实际,每次治疗采取中等剂量进行治疗,虽然剂量比传统小剂量方法增大,但是对外周血无明显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而且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又明显减少治疗次数,方便了患者,值得临床推荐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连波,王金鹏.放射卫生防护[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8,42-43.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2-193.

  [3]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4-195.

  [4]潘中允.放射性核素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7-362.

  [5]张永学.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6]李少林.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1-382.

  [7]孙建文,马超,张勤,等 .90Sr/90Y敷贴器治疗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5):284-28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