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834 日期:2025-10-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郭怡菁,卢万俊,刘韶华,张平,周红

【摘要】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是一种脂肪酸代谢障碍导致的肌病,1972年Engel首次报道,国内对该病的报道较少。LSM十分少见,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鉴别困难,临床上误诊率非常高。作者就1例确诊LSM患者,详细阐明了该病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脂质沉积性肌病; 线粒体肌病; 病例报告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4岁,农民,因“四肢活动乏力5年”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四肢乏力,发病初期尚能自行活动,生活能自理,能蹲下和站立,偶有轻微触摸皮肤后出现全身肌肉刀割样疼痛,一般持续2~3 d自行缓解,没有活动等其他情况下诱发肌肉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肌电图检查提示:肌肉源性损害;生化检查结果提示AST、ALT升高(具体数值不详),行病毒8项检查提示未见异常,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初始剂量为50 mg·d-1,分次口服),患者四肢乏力症状有所改善,在当地医生指导下泼尼松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20 mg·d-1至今。但是近1年来患者感觉四肢乏力加重,行走明显受限,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咳嗽、咀嚼、抬头无力。夜间偶有胸闷,呼吸困难,无明显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自起病四肢乏力无晨轻暮重表现。病程中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有四肢远端肢体发紫,体温降低,无疼痛,一般冬天发作次数多于夏天,保暖后缓解。无腹胀、腹痛、腹泻,无慢性咳嗽咳痰,食欲可,大小便正常,睡眠可,近来明显体重减轻。既往史:24岁分娩后4个月左右出现皮疹,经治疗(具体不详)1周后好转,皮疹消失。27~29岁间反复出现恶心呕吐,与进食无关,当时行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胃炎,给予抑酸、胃黏膜保护等相关治疗后好转。余无特殊。

  1.1 查体

  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70 次·min-1,体温36.4 ℃,呼吸18 次·min-1。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稍萎靡,言语流利,视物清晰。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向各方向活动自如,无眼球震颤,无复视。双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及口角对称,双侧睁闭眼、蹙眉等动作完成尚可,双咀嚼肌肌力减弱。悬雍垂居中,两侧软腭上举对称,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无舌肌萎缩、肌束颤动。双侧转头耸肩无力。双手鱼际肌扁平,骨间肌未见明显萎缩,双下肢肌肉松弛,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Ⅳ+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Ⅳ+级,四肢肌张力减低,无肌束颤动,无肌肉握痛及假性肥大。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双侧肱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踝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颈软无抵抗,Brudzinski征(-),Kering征(-)。共济运动不能完成,全身深、浅感觉未见异常,心、肺、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

  1.2 辅助检查

  (1)全套风湿免疫试验均为(-)。(2)血沉 15 mm·h-1(0~20 mm·h-1)。(3)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尿酮体(++),其余均正常;粪常规正常。(4)生化检查:AST 80 IU·L-1 (5~40 IU·L-1)、ALT 47 IU·L-1 (5~44 IU·L-1)、LDH 418 IU·L-1 (120~220 IU·L-1)、尿酸504 μmol·L-1(178~416 μmol·L-1)。(5)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K)284 IU·L-1(40~310 IU·L-1)、CKMB 15.5 IU·L-1(2.0~14.0 IU·L-1)。(6)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7)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8)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9)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神经源性混合性损害,重复频率刺激无明显递增或递减。(10)肌肉活检:左肱二头肌活检,肌肉组织色泽正常,使用液氮气冷冻,恒冷箱切片,经ATPase、HADN、改良Gemori三色、油红O、PAS染色后镜下观察,示肌肉组织结构正常,无肌内膜、肌束膜及脂肪结缔组织增生,肌束内肌纤维见部分为空泡状(图1),ATPase染色Ⅰ、Ⅱ型肌纤维分型良好,空泡主要位于Ⅰ型肌纤维内,HADN染色Ⅰ型纤维内见空泡,改良Gemori三色未见明显异常,PAS阴性,油红O染色阳性(图2),为肌源性损害,符合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 LSM)。线粒体SDH/CCO染色阴性(图3)。

2 讨  论

  LSM是肌肉中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引起脂质在肌纤维内沉积的一组肌病,该病自1972年由Engel等详细报道后,才被人们真正认识[12]。LSM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被认为是基因SLC22A5(5q31.1)的突变所致[3]。肌肉活动的能量主要由K链脂肪酸在线粒体内氧化供给,但脂肪酸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内,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PT)在该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肉毒碱或CPT缺乏时,肌细胞中的脂肪酸就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供能,从而积聚于肌细胞中引起LSM[4]。从广义上来说,LSM被认为属于线粒体肌病的类型之一。因为其他线粒体相关代谢酶如乙酰辅酶A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肌腺苷脱氨酶(MADA)缺乏症等都可以引起继发性肉毒碱或CPT缺乏或脂肪氧化障碍,导致脂肪在肌细胞沉积[5]。线粒体酶缺陷引起的LSM常与遗传缺陷有关,通常幼年时期发病,除累及肌肉外,还可累及肝、肾、心等脏器[6]。

  LSM常发生于青少年,表现为四肢近端进行性肌无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稍微缓解,可伴有肌肉萎缩,抬头、咀嚼、咳嗽无力,胸闷、呼吸困难,病程可呈波动性。肌电图多显示为肌源性损害。生化检查提示CK和LDH升高。但是该病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得到明确诊断。严莉等[2]对30例确诊的LS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90.0%以上LSM患者有发作性近端肌无力,不耐受疲劳;73.3%有眼肌、颈肌受累;46.7%有消化道症状。60.0%~86.7%的患者肌酶升高;83.3%有肌电图异常,其中77.0%为肌源性损害;93.1%有脂质沉积;可有血浆肉毒碱降低。因此该病在临床上误诊率非常高,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鉴别困难[7]。感染、分娩以及某些药物可以诱发此病。本例患者发病年龄在29岁左右,之前曾有胃肠道症状多年,后出现进行性肌无力,以近端肌肉明显,有肌肉发作性疼痛。发病初期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后复查提示混合性损害。AST、ALT轻度升高,LDH升高明显。5年来一直认为是“多发性肌炎”,给予单纯激素治疗,初期效果尚可,但是在减量过程中患者病情加重。从该患者病初的检查结果来看,与多发性肌炎非常相似。部分患者多发性肌炎同时会有皮疹、胃肠道症状和雷诺现象,此类症状在该患者都不同程度伴有。而且对于多发性肌炎治疗主要是激素,效果较好,该患者在治疗初期效果确实很好,因此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对于初期治疗效果可,在减量过程中患者病情出现加重,应首先考虑诊断是否完全正确,其次患者激素减量是否正确。根据病史、体征及既往相关检查,患者入我院后首先定位在肌肉本身疾病,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尽早安排肌肉活检,该患者病理结果与文献报道[89]基本吻合,从而得以迅速确诊。该病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对于肌肉病变,多数肌病临床表现可以相仿,但是疾病性质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治疗策略可能有不同,治疗效果及预后可能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定位于肌肉的病变,最好能早期完善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样对于一些肌病可明确诊断,早期治疗,缓解病情。

  Engel等于1972年首先对该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先后确定了肌肉组织中肉碱(Camitine)缺乏症、CPT缺乏症、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以及MADA、COX等其他线粒体酶缺陷对脂肪代谢的影响[1]。因此LSM可分为:(1)肉毒碱缺陷病,它有两种亚类,一是局限于肌肉的肉毒碱缺陷,肌肉中肉毒碱浓度降低或缺陷,而血浆或其它器官中正常;二是全身型肉毒碱缺陷,肌肉、血浆、肝及其他器官肉毒碱浓度均降低或缺陷,并伴有全身症状。(2)CPT缺陷病,本病CPTⅠ、Ⅱ两种酶都可缺陷。(3)其他类型的脂质贮积病,这类肌病不伴有肉毒碱代谢异常。该患者虽未检测肉毒碱浓度,但有肝细胞损害,转氨酶不明原因持续增高,有长期与进食无关的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后加用左旋肉毒碱治疗效果较好,故我们考虑该患者属于肉毒碱缺陷病全身型可能性较大。

  LSM患者应给予低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持久剧烈运动、饥饿和寒冷。结合激素和(或)能量支持治疗有效率为95.2%。对于肉毒碱缺陷病患者加用左旋肉毒碱治疗效果更佳,如为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患者加用VitB2(核黄素)治疗,CTP缺乏所致LSM尚无特殊疗法。本文中患者在单纯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病情加重,这可能与该病本身即有一定的波动性有关,同时也有可能与未给予改善能量代谢的有效支持治疗有关。但是多数LSM患者经过积极合适的治疗预后较好。本文中患者确诊后给予泼尼松60 mg·d-1,Vit B1、Vit B2、Vit B6、辅酶Q10口服,ATP及肉毒碱静脉点滴治疗,同时针对激素的副作用给予保护胃黏膜、补钾、补钙,定期检测血糖、血压等诊疗措施,目前患者正在恢复中,生活已能自理,我们将继续随访。

参考文献


[1]骆翔,姜亚平,唐荣华,等.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复习[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2):90.

[2]严莉,鹏斌,陈琳,等.脂质沉积性肌病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8):507.

[3]MANNAN A A,RALTE A M,SHARMA M C,et al.Lipid storage myopathy[J].Indian J Pediatr,2004,71:277278.

[4]TURNBULL D M,SHEPHERD I M,ASHWORTH B,et al.Lipid storage myopathy associated with low acylCoAdehydrogenase activiting[J].Brain,1988,111:815828.

[5]卢永昕.从心肌病的新观念看分子心脏病时代的来临[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7):385387.

[6]卫华,王玉平.脂质沉积性肌病[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2):141142.

[7]VOCKLEY J,WHITEMAN D A.Defects of mitochondrial betaoxidation:a growing group of disorders[J].Neuromuscul Disord,2002,12(3):235.

[8]ARAKI E,KOBAYASHI T,KOHTAKE N,et al.A riboflavinresponsive lipid stoeage myopathy due to multiple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an adult case[J].J Neurol Sci,1994,126(2):202.

[9]王翠娣,殷剑,许贤豪.脂质沉积性肌病八例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30(1):1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