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燕,蒋犁,张敏,乔立兴
【摘要】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探讨脑白质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OL)凋亡和远期神经行为的变化。方法:5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生长发育,HE染色、免疫荧光标记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细胞变化,悬吊试验、旷场试验、拒俘反应测试神经行为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生长发育明显慢于对照组,HE染色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侧脑室增大,髓鞘磷脂蛋白(MBP)免疫荧光标记实验组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神经行为学检测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能力减退。结论:成功建立5日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显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是以脑白质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为主的病变。
【关键词】 缺血性脑损伤;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少突胶质细胞; 新生大鼠
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脑损伤也较为突出。有研究认为,早产儿脑损伤主要在白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cumalacia,PVL)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形式[1],高发于胎龄24~32周的早产儿,发生率达26%~60%[2]。PVL可造成脑白质部位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前体的受损和丢失,致使脑白质内髓鞘不能形成,导致成活早产儿呈现痉挛性肢体瘫痪、认知障碍以及视听障碍等后遗症[3]。PVL发病机制复杂,还不完全清楚,尚须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bilateral carotidartery occlusion,BCAO)制作5日龄未成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观察其脑室周围白质病理变化和远期神经行为改变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日龄新生SD大鼠10窝,共90只,雌雄不拘,体重8.5~11.0 g,由东南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髓鞘磷脂蛋白(MBP)单克隆抗体由上海元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山羊抗兔IgG由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9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2)两组。观察5、7、14、21、28日龄大鼠生长发育情况,对29、30日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
1.2.2 模型制作
实验组:大鼠乙醚麻醉后取仰卧位于操作台上,消毒颈部皮肤,作颈腹侧正中切口约0.5 cm长,分离皮下组织,找到血管神经束,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用50丝线完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在37 ℃恒温水浴箱内恢复至活动正常后返回母鼠身边饲养。对照组:手术同实验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缝合皮肤后回笼。手术中及术后1周内对照组大鼠死亡1只,死亡率为2.4%,实验组死亡13只,死亡率27.1%,最终进入结果分析76只。
1.2.3 HE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
1.2.3.1 HE染色 实验动物于7、14、21、30日龄(行为学测试后)行心脏灌注后断头取脑,4%多聚甲醛固定24 h,取视交叉水平作石蜡切片(片厚4 μm),行常规HE染色。
1.2.3.2 荧光抗体标记 分别于7、8、14、21日龄灌注取脑,4%多聚甲醛固定,300 g·L-1蔗糖沉底后取不同冠状面作冰冻切片(10 μm),加入MBP(1∶200) 4 ℃过夜,暗室中加入山羊抗兔IgG (1∶50) 37 ℃孵育30 min,晾干后于倒置荧光显微镜(Olympus,200倍)下观察脑室周围白质部位细胞形态变化。每个标本连续作3张切片进行标记,每张切片选取5个视野(阳性细胞数最多者)计数,并取其平均值统计。
1.2.4 神经行为学测定
动物于29日龄行悬吊试验测试肢体肌力,旷场试验、拒俘反应检测随意运动和情感行为能力,“Y”臂迷宫试验测定学习能力,30日龄时复测“Y”臂迷宫试验,检测记忆能力,如果学习训练失败,则成绩不列入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均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长变化
实验组大鼠术后有皮肤苍白、皮温降低、活动减少、喂养困难、睁眼时间延迟、体重增长缓慢等异常表现。术前两组大鼠体重相差不大,术后实验组体重平均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第7天至1个月同日龄大鼠处死前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睁眼时间分别为(16.5±1.29)d和(13.5±0.8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9,P&<0.05)。见表1。
2.2 HE染色
7日龄各组大鼠大脑外观未见明显改变,实验组大鼠镜下可见脑白质部位细胞水肿,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脑室周围白质内大量OL呈凋亡样变化:胞浆浓缩,核质凝集,形成蓝黑色凋亡小体,个别区域有小片的坏死区,部分神经细胞胞核碎裂溶解消失,表现为坏死。但皮质、海马等部位细胞结构基本完整,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14、21、30日龄实验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较对照组明显染色浅且疏松,脑室周围白质及内囊组织相对疏松,内囊有空腔形成,脑室进行性扩大。对照组大鼠同时间点未见以上病理变化。见图1。表1 两组大鼠不同日龄体重比较
2.3 免疫荧光标记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MBP标记的细胞呈黄绿色荧光(图2)。7日龄实验组术后可见阳性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8日龄减少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1日龄两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神经行为学测定
29日龄实验组大鼠在悬吊试验中悬吊在玻璃棒上时间较对照组短,在旷场试验中活动及后肢站立次数较对照组少,拒俘反应试验中表现为较易捕获,试验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Y”臂迷宫试验显示对照组大鼠经一定训练次数(32.6±8.2)d后可学会逃避电击,24 h后记忆保持率为(81.28±10.3)%,而实验组大鼠在同等训练次数后无法学会逃避电击,表现为感觉障碍,对电流不敏感,运动能力迟缓,无逃避行为,故24 h后未进行记忆保持率测试。见表3。表2 两组大鼠不同日龄MBP标记细胞数目比较 表3 两组大鼠行为学比较
3 讨 论
PVL是指侧脑室周围白质的坏死,常在大脑半球的白质区形成囊腔。未成熟脑白质主要由OL前体细胞构成,导致脑白质损伤的关键是OL损伤,OL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髓鞘胶质细胞,其损伤主要影响髓磷脂的产生,最终导致脑白质的缺损,脑白质容积减少,脑室扩张等[4]。缺血在PVL发病机制的学说中占了主导地位,未成熟脑血流调控机制不成熟、脑白质在发育期血供不足和OL的前体细胞对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是PVL主要发病因素,血流降低会导致脑室周围白质中的OL损伤、凋亡、坏死,数量减少,从而致使髓鞘合成障碍,引起远期的神经行为缺陷。
研究表明,7日龄大鼠神经系统发育相当于人类足月或近足月的新生儿,脑组织中OL已逐渐发育成熟并发生髓鞘化,该阶段的OL对损伤易感性不强。大鼠生后5 d是神经元迁移的终末阶段,Uehara等[5]采用5日龄Wistar大鼠双极电凝器切断双侧颈动脉,2 d后检查,90.9%的大鼠内囊及周围白质出现病变,包括凝固性坏死和囊性变,54.5%皮质下白质受累而仅有22%皮质受损。张龙等[6]利用5日龄新生SD大鼠脑内注射神经毒素3硝基丙酸成功建立了PVL模型。Cai等[7]利用BCAO后联合低氧建立4日龄SD大鼠脑损伤模型。研究证实,鼠类生后5 d相当于人类妊娠24~30周[8],1~5 日龄大鼠脑白质以OL的前体细胞为主,容易受损,从而影响髓鞘的形成,最终导致脑白质的缺损[9]。故本实验选择5日龄的SD大鼠通过BCAO模拟PVL病变。
本实验显示,缺血增加大鼠的死亡率,相同日龄实验组幼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睁眼时间延迟,大鼠的生长发育延缓。PVL的病理特征是白质出现明显损伤,而皮质损伤轻微,本实验模型主要表现为早期脑白质部位细胞水肿,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脑室周围白质内OL凋亡坏死增多,皮质下及脑室周围白质出现疏松及液化灶,后期形成囊腔和脑室扩大,而脑皮质无明显变化。本实验MBP免疫荧光标记显示,缺血性脑损伤后MBP标记的细胞减少。MBP是反映OL及髓鞘结构、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组早期免疫荧光MBP抗体标记阳性细胞数减少较对照组明显,生后2周对照组MBP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系大鼠OL已发育成熟,MBP表达量减少。研究证实,在早产儿PVL的好发期,晚期OL前体更易受到缺氧缺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白质内髓鞘不能形成,临床上呈现脑瘫和智能落后等后遗症[10]。PVL患儿神经行为学障碍在幼儿期才明显固定化,通常认为大鼠1月龄约等同于人类的2~5岁,其神经行为学特征性表现已经能够充分展示[11],因此对29、30日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较为可靠。本实验表明,BCAO实验组动物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远期神经行为学异常,表现为随意运动受限,肌力减弱,情感行为及学习能力差,且有明显的感知障碍,实验组神经行为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
本研究显示,5日龄新生大鼠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缺血引起脑室周围白质严重损伤,出现液化、脑室扩大,OL凋亡较对照组增多,术后出现生长迟缓和远期神经行为功能缺陷,因此,有助于理解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和神经病理学变化,为PVL病理学机制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FUKUDA S,KATO T,KAKITA H,et al.Hemodynamics of the cerebral arteries of infants with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J].Pediatrics,2006,117(1),18.
[2]VOLPE J J.Cerebral white matter injury of the premature infant more common than you think[J].Pediatrics,2003,112(1 Pt 1):176180.
[3]DOWNIE A L,FRISK V,JAKOBSON L S.The impact of periventricular brain injury on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the late elementary and adolescent years[J].Child Neuropsychol,2005,11(6):479495.
[4]FOLLETT P L,KOH S,FU J M,et al.Protective effectsof topiramate in a rodentmodel of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icia[J].Ann NeuroL,2000,48:34A.
[5]UEHARA H,YOSHIOKA H,KAWASE S,et al.A new model of white matter injury in neonatal rats with bilater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J].Brain Researsh,1999,837:213220.
[6]张龙,蒋犁,王婷,等.3硝基丙酸脑内注射诱导新生鼠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模型的建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4):18871901.
[7]CAI Z,LIN S,FAN L W.Minocycline alleviates hypoxicischemic injury to developing oligodendrocytes in the neonatal rat brain[J].Neuroscience,2006,137(2):425435.
[8]MUSE E D,JUREVICS H,TOEWS A D,et al.Parameters related to lipid metabolism as markers of myelination in mouse [J].Brain Neurochem,2001,76:7786.
[9]孙金峤,周文浩,崔曙东,等.三日龄新生大鼠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14217.
[10]BACK S A,LUO N L,MALLINSON R A,et al.Selective vulnerability of preterm white matter to oxidative damage defined by F2isopros tanes [J].Ann Neurol,2005,58(1):108120.
[11]李晓捷,高晶,孙忠人.宫内感染致早产鼠脑瘫动物模型制备及其鉴定的实验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 (12):885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