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奇,刘哲婴,李京恩,张明常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CHPS患儿的术前上消化道造影及超声检查征象及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PS患儿,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诊断率为100%,其中2例合并器官轴型胃扭转。术前经超声诊断的50例,诊断率为94.34%,1例可疑阳性,后经手术确诊,2例因肠气影响幽门部显示不满意。结论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至今仍为CHPS手术前最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关键词】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超声检查 幽门狭窄 肥厚性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由于新生儿幽门环形肌肥厚,导致幽门狭窄,出现幽门梗阻症状。该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患儿将发生严重营养不良,重者衰竭死亡,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三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CHPS患儿术前上消化道造影与超声检查的诊断情况,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PS患儿,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及超声检查。其中男46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6.6∶1,年龄12天~4个月。52例患儿因喂奶后不同程度呕吐就诊,均为非胆汁性呕吐,其中1例吐咖啡样液体;1例因高热惊厥入院。出现呕吐症状最早的为6天,最晚98天。9例患儿有明显消瘦、营养不良。5例伴有支气管肺炎,1例伴有迁延性腹泻。仅34例于右上腹及剑突下触及橄榄样肿块。53例均无家族史。
1.2 仪器与方法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采用GMM数字胃肠机。造影前均禁水禁乳3~5h,温热稀钡,加糖。如患儿胃内潴留液过多,可经胃管抽出后再以奶瓶取右侧卧位喂服。服钡剂前先进行胸腹部透视,观察有无肺部感染、消化道穿孔及肠梗阻等检查禁忌证,服钡剂后观察食管、贲门、胃、幽门及十二指肠走行情况,右前卧位多可清晰显示幽门,显示满意时再点片。超声检查采用GE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10Hz,患儿仰卧位及右侧卧位,探头于右上腹行幽门管纵横切扫描,显示满意声像图后,再测量幽门肌厚度、幽门管直径及长度。
2 结果
2.1 造影检查结果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前腹部透视示42例患儿胃腔扩张,31例肠气减少。服钡后见胃食管反流23例,胃蠕动增强及逆蠕动34例,53例患儿均见钡剂排空延迟及幽门管细长,其中线样征41例,双轨征29例,鸟嘴征31例,肩样征28例,菌伞征20例,乳头征14例。2例患儿合并器官轴型胃扭转。
2.2 超声检查结果
CHPS的诊断标准:幽门肌厚度&>4mm,幽门直径&>14mm,幽门管长&>16mm,胃腔扩大,蠕动增强,胃排空延迟。本组阳性50例,超声测量幽门肌厚度4~7mm,幽门直径14~19mm,幽门管长16~25mm;1例可疑阳性,幽门肌厚度3.8mm,幽门直径13.6mm,幽门管长14.5mm;2例因胃肠气体干扰,幽门部显示不满意。
3 讨论
CHPS是幽门管壁的肥厚、增生,且随日龄增加逐渐增厚所引起的幽门管腔不完全性梗阻,是新生儿器质性呕吐的常见原因。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5∶1,且多为第一胎、足月产的正常婴儿[1]。本组第一胎51例。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研究显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患儿典型症状为生后吃奶大小便正常,2~3周后开始回奶,逐渐加重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不含胆汁。呕吐严重者可有胃黏膜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本组有1例因呕吐咖啡色液体就诊,呕吐后患儿仍有很强的求食欲。笔者认为凭患儿生后发病规律、逐渐加重的喷射性呕吐及右上腹橄榄样肿块本病即可诊断。但本组只有34例患儿触及右上腹肿块,据文献报道也仅为70%[2],而且喷射性呕吐无具体的界定标准,也并非CHPS所特有,所以影像学检查对CHPS的诊断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有上消化道造影及超声两种诊断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CHPS历史悠久,准确率高,本组诊断率为100%,能以清晰可靠的图像对呕吐患儿的上消化道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幽门肥厚者有一系列典型的特征性表现,如线样征、双轨征、鸟嘴征、肩样征、蘑菇征及乳突征等,且对观察幽门开放状态效果显著。由于婴幼儿呕吐的原因繁多,相当大的比例并非CHPS,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以在诊断CHPS的同时排除或确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如婴幼儿胃扭转、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及幽门前瓣膜等。本组2例患儿合并器官轴型胃扭转。而超声检查诊断及鉴别这些疾病准确性不如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故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至今仍为术前最可靠的影像诊断学方法[3]。
超声检查简单易行,重复操作性强,避免了X线照射,可以断面显示幽门管结构、肌层增生情况,并直接测量幽门肌层的长度及厚度,且不受幽门痉挛的影响。CHPS患儿超声显像示幽门短轴切面呈“靶环征”,中心为高信号,周围为环状低信号;长轴切面呈“子宫颈征”,管腔细狭。本组诊断率为94.34%,1例可疑阳性,后经手术确诊。但超声检查对肠气过多及幽门位置异常的患儿,很难满意地显示幽门肌。本组2例因肠气影响幽门部显示不满意。超声检查阴性者,并不能完全排除非典型者及瓣膜型狭窄存在的可能。此外据文献报道[4],超声检查因横断切面未在肿块中央,使幽门肌测量有一定误差,由此导致假阳性。
CHPS常需与幽门痉挛、新生儿胃扭转等相鉴别。幽门痉挛呈间歇性,呕吐量不多,为非喷射性,且不影响患儿营养状态,体检无肿块,服解痉药后有效,超声及上消化道造影动态观察幽门管开放,无幽门狭长表现。新生儿胃扭转钡餐检查示双泡征,双液平,胃大弯上翻,位于小弯之上,幽门管通畅。
笔者认为,对CHPS的患儿,即使超声诊断明确,术前最好进一步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除外其他并发的疾病,为临床手术提供充分依据,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国英,林其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2-373.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8-1310.
[3]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43-549.
[4]全学模,白永虹,王荞,等.超声误诊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原因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3(6):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