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750 日期:2025-09-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卫生事业对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卫生管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自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陆续设立了卫生事业管理或卫生事业管理相关专业[1]。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边缘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21世纪,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模式的变化等,这些都对原有的卫生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院于2003年开设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办学经验,还是在硬件设施等各方面都和国内其他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培养21世纪专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我们应该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应对挑战。

  1 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繁多、结构欠合理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无统一规范,在开设科目数量上,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学科数为61门,高于其他院校;总学时数为3015学时,却在各院校中排名最末,由此看出,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扩大专业的知识面,然而由于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改调整,结果却导致课程设置“广而不精”、专业培养目标“不尽明确”,既像是行政管理专业,又像是公共管理专业,又像是工商管理专业,偏离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如此的课程体系设置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表1 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1.2 专业课师资整体素质不高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我院2003年开设的新办专业,由于缺乏充分的师资储备(目前专职教师仅6人),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仅为16%左右,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匮乏(目前仅1人),导致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内涵,从而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引向其他专业如行政管理、纯粹的公共管理等方向,偏离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3 预防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03 年的“非典”,使我们认识到了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在思想上的麻痹、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 ,其中卫生行政部门缺乏预防意识是重要原因。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表2可以看出,我院预防医学总课时在各院校中排名居后,相差甚远,而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预防医学课程仍然夹杂在临床医学体系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点缀而已,只开设一门或两门预防类课程,课时也很少,所占比例很低,根本无法培养其预防意识。表2 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1.4 管理专业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通过表1可发现,大多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比重过低,绝大多数都在35%以下,最低仅占7.1%,最高也只有35.44%,虽然我院在专业课程设置比例较高,但设置比例不够合理,杂而乱,相当多的文科类的课程没有或没有重点开设,如《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等,课时相对较少,实践操作性不够,很多学生在实习中普遍觉得文字、书面表达能力欠佳而因此丧失很多机会。

  1.5 课程内容陈旧,教材脱离实际   近年来围绕卫生、医疗展开的话题已成为舆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的变革万众注目,也成为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老百姓最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这些都给卫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等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由于教材内容本身的滞后性,另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还不够成熟,这些新的改革、新的思路还没有写进教材[2]。

  1.6 专业实习安排缺乏针对性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有着与临床医学实习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的机制缺乏了解,基本上还是沿用临床医学的实习标准,内、外、妇、儿仍然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必不可少的四大科室,即使对其作出的调整,也只是时间长短的调整,根本体现不出专业的差异性。即使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实习,他们所能扮演的也仅仅是“跑腿”的角色,有的甚至只能是一名“高级打字员”,从而导致很多采取观望态度的低年级同学对管理专业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与发展。

  2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和措施

  2.1 确定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有的人评价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称“既学过医学,又学过管理”,是个全才;也有的人称他们“既不懂医学,又不懂管理”,都是“半桶水”。因此我们要打破过去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既学医学,又学管理”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强调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特点,真正做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中的要求[3],确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不同层次职业化管理队伍建设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

  2.2 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好课程体系的框架

  2.2.1 调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 我院现有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课程基本套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课时多、分支细、负担重,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学生疲于应付考试需要而死记硬背。因此结合我院目前医学课程比例过大的特点,应尽量削减相关医学课程,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建立独立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特色的医学课程模式,争取达到“既要让学生通晓医学知识,又要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以满足社会对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2.2.2 增设预防医学相关课程   在原有的课程规模基础上,适当增设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对预防医学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或邀请卫生防疫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宏观卫生观念和预防意识。

  2.2.3 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   根据我院最新提供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如《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究竟是归入基础课程还是归入专业课程,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知所措。

  2.3 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2.3.1 优化教材   教材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应该优先选择优秀教材,而不是把教材的价格放在第一位去考虑,优秀的教材固然价格高一些,但它的知识含量、价值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却不是价钱可以去衡量的。

  2.3.2 教学内容改革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实践指导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时刻把握该门学科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结合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探讨,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和时代脱轨、和社会脱节。

  2.4 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没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没有知识面的拓宽、没有宽口径的教学与课程设置,如此目标只能是海市蜃楼。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应当着重考虑让学生在掌握主要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的技能,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评估标准应从以考试为主转向以论文计划、报告等课程设计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该鼓励他们从繁杂的书山文海中解脱出来,将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进行到底,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宽厚型、复合型、外向型”为目标、集通才与专才于一身的高级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2.5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   开展专门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进行的实习前培训以及考核应该真正落到实处,结合其专业特点,制定比较灵活、具有针对性的实习方案已经迫在眉睫,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真正区分开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树立学生在实习中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和锻炼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卫生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日渐提高,同时国外高素质卫生管理人才的涌入将使竞争更加的激烈[4]。我们的专业也必须不断地改革、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6):564-566.

  [2] 刘金波,王锦帆,马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医学教育与科研,2003,12(186):740-742.

  [3] 李邵华.卫生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软科学,1998,12(4):4-6.

  [4] 许星莹,邱鸿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3,13(1):44-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