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368 日期:2025-09-26 来源:论文网

   作者:普丽萍,王元山,朱燕, 周艳, 孙芳, 肖丽,许兰,许颖,王波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护理的24例应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改善,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手术的预期效果。结论 恰当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髋部疾病患者的康复水平。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广泛的应用于髋部疾病的治疗,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体松动、下沉、感染、骨折等并发日益增多,因此,围手术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于2002年10月~2004年1月开展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4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在41~75岁,平均年龄62岁。新鲜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左髋17例,右髋7例,全髋关节置换20例,半髋关节置换4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作髋后外侧切,显露关节,使关节脱位,全髋置换者,先行臼安放手术,方法同有柄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手术,首先用中心定位器卡在股骨颈上。由股骨颈中心点钻入中心定位针,用塑型器进行股骨颈塑型。使股骨颈成为直径一致的圆柱体,测试股骨颈高度,切出多余股骨头,安装合适的罩体。在股骨颈纵轴上用中心钉固定在大、小粗隆处、分别各用一枚松质骨螺钉固定罩体。装上股骨头试模,选用适合的股骨头假体,复位关节。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置换人工关节顾虑多,心里不踏实。多数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怕疼痛、担心伤口裂开、假体松动等。故手术前应注意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多与病人沟通,我们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给予对症护理,讲解手术方法及原理,介绍以往手术患者的情况,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树立康复信心,稳定情绪,配合手术和治疗。

  2.1.2 体位训练 平卧或半卧位,屈髋屈曲&<45度,不侧卧,患肢外展中立30度,两腿间放置软枕,避免患肢内收内旋;指导下肢功能锻炼,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腿部肌肉静力收缩运动,每日5次,每次10min;等张收缩练习:做直腿抬高小范围屈膝屈髋活动,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术前教会患者使用便盆,防止术后不习惯床上排便,导致尿潴留及便秘。

  2.2 术后护理

  2.2.1 麻醉后护理 按全麻护理,平卧6h,头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发生窒息。注意保暖,避免意外损伤。

  2.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2L/min氧气吸入,每15~30min测P、R、BP及血氧饱和度一次。防止出血或休克。

  2.2.3 术后体位与制动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制动一周,维持关节功能,对于不需要牵引的病人,保持正确的体位。做到“三防”:一防过度屈曲或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矫正鞋,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三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靠近患肢而过度内收。

  2.2.4 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术后伤口均留置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压、折叠,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详细记录。引流管一般术后48h拨出。

  2.2.5 肢体深静脉处血栓监护 术后病人抬高患肢,患肢下垫软枕,大约高15~20cm,直至病人可以下地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第3天起为病人进行被动功能练习,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

  2.2.6 饮食护理 做好饮食调护,早期以清淡,通便,易消化食物为主,各种食物都应煮成粥,汤,羹等稀软食品,不宜过于油腻,如鲫鱼汤,米粥,鸡蛋羹等,中期应以和胃健脾食物为好,可服山楂粥,萝卜粥,赤豆红枣粥,后期以补养气血食物为主,如鸡汤,排骨汤,动物肝肾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食物,还可配以补益气血的药膳如:黄芪粥,黄芪炖乌骨鸡等。

  2.2.7 并发症的护理

  2.2.7.1 预防肺栓塞 肺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据Patterson报告其发病率为0.4%~1.7%[1]。术前三天如发现病人体温突然升至38℃以上,脉搏120~200次/min,又无其他感染迹象,或有烦燥不安,呼吸困难,神志障碍,皮下淤血点,血压下降,应立即报告医生,以利早期诊断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搬动病人,必需搬动时动作要轻柔,有效制动,防止或减轻局部的再伤害以避免脂肪滴进入血流.本组病例术后及时应用抗凝剂,未发生肺栓塞。

  2.2.7.2 预防局部感染 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3%~5%,甚至高达10%[1]。表现为患肢红、肿、热、痛等症状,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发热,协助病人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注意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2.2.7.3 预防髋关节脱位 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术后有0.2%~6.2%[1]病人发生脱位,绝大多数发生于术后1个月,主要与术中人工关节放置位置有关。搬动病人时需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以防脱位,应及早向病人宣教预防脱位的重要性,使之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告知具体注意事项,以加强防范意识。本组未发生髋关节脱位。

  2.2.7.4 预防褥疮 病情允许时每2~3h翻身或更换肢体位置1次,搬动病人时须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指导病人利用牵引架上拉手抬臀,减少受压的骨突部位。

  2.2.7.5 预防坠积性肺炎及尿路感染 定时翻身、叩背,协助病人活动四肢外,病情许可时,还要鼓励病人坐起,主动活动,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多饮水等。留置尿管者,每周更换尿管1次,更换尿袋1次/日,尿道口护理2次/日,用0.02%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1次/日,保持局部清洁,注意无菌操作。

  2.2.8 功能锻炼 术后要积极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锻炼时将引流管夹闭,防止引流液的逆流而引起的感染。术后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10~15度,脚尖向上两腿间放置软枕。协助病人翻身时,让病人两腿夹住软枕。术后第1天,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运动,取半卧或平卧,但患髋屈曲应小于45度,不能侧卧。术后3周病情平稳后,开始离床功能锻炼。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度,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着地,再拄双拐站立。上床时按程序进行,即患肢先上床。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不负重,应有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

  3 出院指导

  嘱患者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小于45度,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应小于90度,不可盘腿或架二郎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行走由双拐—单拐—弃拐,避免曲髋下蹲。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裤时应先患侧后健侧,穿袜应伸髋屈膝;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外出时应用手杖,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向周围人群作出暗示,以防受到碰撞,发生意外。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和各种侧方压力。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865-187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