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秀荣,伍德荣,张群先,姚长记,刘爱菊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9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ICU病房最多(63株,31.82%),其次是呼吸内科(56株,28.28%)。分离标本痰最多(86株,43.43%),其次是伤口分泌物(41株,20.71%)。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07%、9.09%、11.62%;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60%。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危重病房多见,该菌多重耐药严重且逐年增加。因此,加强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防止或延缓各种耐药菌株的产生与蔓延。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不动杆菌感染;抗药性,微生物;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于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由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逐年增高,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现象也日趋严重。为指导医生用药,笔者对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9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特征、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5年1月~2007年12月从我院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98株鲍曼不动杆菌(同一患者中无重复菌株),菌株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
1.2 药敏试验 采用Kinby-Bauer纸片扩散法,培养基采用M-H琼脂。操作方法与判断标准均严格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NCCLS)标准。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 药敏纸片 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
1.4 数据分析 结果判定及数据分析采用WHO推荐的WHONET 5.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标本类型分布 从临床分离的19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大多数来自痰液标本,其次来自伤口分泌物,见表1。
表1 198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标本类型分布(略)
2.2 病区及年龄感染分布 198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病区,其次是呼吸病区。如重症监护病房(ICU)63株,占31.82%;呼吸病房56株,占28.28%;神经外科33株,占16.67%;骨外科17株,占8.59%;泌尿外科15株,占7.57%;神经内科9株,占4.55%;而在其他各科室中的比例均&<2%。19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94株分离自住院时间超过15天的病人,占47.47%;有96株分离自年龄55岁以上的病人,占48.48%。
2.3 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从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等少数药物敏感率较高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高达80%以上。而且从2005~2007年,该菌株对我院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19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略)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人体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和生殖道的正常菌群,也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感染于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因基础病长期住院的患者[1],可以引起全身各个部位的感染,目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2]。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98株鲍曼不动杆菌以呼吸道标本分离率最高,占53.53%(痰占43.43%,咽拭子占10.10%),其次是伤口分泌物,占20.71%。临床分布以ICU病房为主(31.82%),其次是呼吸病房(28.28%),与国内张晓兵、吴显劲等[2,3]报道相近。本调查还发现19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94株(占47.47%)分离自住院时间超过15天以上的病人,有96株(占48.48%)分离自年龄55岁以上的病人,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长期使用抗生素和老年人更易导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4]。这是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以导致机体内菌群严重失调引起体内各种条件致病菌繁殖,导致感染发生。而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常常由于原发疾病较重、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区环境污染等原因,更容易导致医院内感染。
本次调查结果看出,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等少数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外,对其他的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如氨曲南、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高达70%以上。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在60%以上,其耐药机制包括外膜通透性降低和产β-内酰胺酶。其中产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的耐药机制[5]。除此外,鲍曼不动杆菌还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霉和碳青霉烯酶等[6],因而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该菌能将其耐药性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其他细菌或接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因此对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要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耐药性的监测,避免或延缓菌株耐药性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扩散,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从表2中我们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原因是亚胺培南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亲和力强有关。还有,该菌对酶复合剂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也较低,这是因为舒巴坦为酶抑制剂,除可抑制β-内酰胺酶外,还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因而在体内可增加抗菌活性[7]。因此在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时,除可选用亚胺培南外,还可选用加舒巴坦的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总之,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率逐年增高,该菌耐药机制复杂,多重耐药率高。因此,微生物实验室要进行规范的耐药监测,临床医生治疗感染时,要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禁不经药敏试验即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或延缓各种高耐药株细菌的产生与蔓延。
参考文献
[1] 刘丁,陈平,陈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分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140-142.
[2] 张晓兵,龚雅利,刘智勇,等.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28-430.
[3] 吴显劲,袁汉尧,戴湘春,等.98例鲍曼不动杆菌的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3):405-406.
[4] 李云,王惠萱,张悦,等.16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耐药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3):1471-1472.
[5] Stephane C, Nathalie C, Eric E, et al. AmpC cephalosporinase hyperproduction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linical strains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3,52(4):629-635.
[6] German B, Gonzalo C, M.Angeles D,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socomial outbreak caused by a multi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li strain with a carbapenem-hyd-rolyzing Enzyme:highlevel 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A.baumanil is not due solely to the presence of β-lactamases [J]. J Clin Microbiol,2000,38:3299-3305.
[7] 戴春梅,郑兰香,陈辉.129株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