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慧菊,胡梦兰,耿协强,万庆芬,许晓芳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置管引流 ;血肿溶解术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较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科两年来收治85例高血压脑出血我们采用外科置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血肿溶解术,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男性49例,女性36全例;年龄35至72岁,平均53岁。即往有高血压病史者58例,占68. 24%;有出血史者19例,占22. 36%;入院时收缩压大于185mmHg者31例,占36. 47%,收缩压在185~150mmHg者39例,占45. 88%,收缩压小于150mmHg者15例,占17. 65%。
1. 2 治疗效果 本组85例中28例行开颅骨孔血肿清除术(其中8例加脑室引流),57例行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注射血肿溶解术,术后经复查CT血肿明显减少或基本消失。因再次出血或引流不彻底行二次开颅手术4例,二次引流手术9例。本组死亡18例,病死亡率为21. 18%。死亡原因:脑出血致脑疝及脑干功能衰竭6例,占死亡率的33. 33%;死于合并症10例,占死亡率的55. 56%;死于血肿腔再次出血2例,占死亡率的11. 11%。
2 护 理
2. 1 病情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术后应严密观察,详细记录其瞳孔、意识、呼吸、血压、脉搏变化。尤其在术后24小时至48小时的病人,如发现血压逐渐升高、脉搏缓慢、烦燥、头痛加剧、呕吐或昏迷程度加深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警惕再次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加速注入20%甘露醇250ml,并立即复查CT,以争取最佳手术时机,防止脑疝的发生。
2. 2 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的高度以引流管的出口为准。若颅内压高,引流管应低于侧脑室水平以畅通引流;若颅内压正常,引流管应高于侧脑室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妥善,防止引流管脱出。应用尿激酶注射溶血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损伤,准确记录用药、夹管时间,定时开放,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
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存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其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易误吸于肺部至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不仅可以减少肺内感染,还能减轻脑缺氧、脑水肿。对于神志清醒或轻度意识障碍者(无颅内高压)应积极鼓励咳嗽,协助翻身、叩背、更换体位,采取超声雾化吸入(1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糜蛋白酶5mg加地塞米松5mg,2~4次/日)等方法,协助排痰。对于短期内不能恢复意识和昏迷程度较深者,应积极采取人为措施刺激排痰,如指压气管刺激喉头,反射性引起咳嗽促进排痰,深部气管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手术,并严格按气管切开常规要求进行护理。
2. 4 控制高血压 术后血压骤升或骤降是继发再出血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因此持续监测血压,定时使用降压药物,把血压控制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患者就显得极为重要。如血压超过患者平时或术前血压的最好水平,应立即给予降压处理。在使用降压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心率变化,避免因血压骤降使心排出量减少,而此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性并发症。血压保持在收缩压不高于基础血压的30%,舒张压不高于基础血压的10%~15%为宜。
2. 5 避免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防止脑疝的发生 伴有颅内高压病人应尽量避免搬动、保持卧床休息;血压稳定病人可抬高头部15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颅内静脉淤血及脑水肿。定时使用脱水利尿剂,并随时观察血压、尿量、电解质变化,记录液体出入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保持大便通畅和病人安静,防止因用力排便、尿潴留、剧烈咳嗽、烦燥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发生,必要时给予安眠药物。体温保持在38℃以下,如果超过38. 5℃,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如采取冰帽、冰敷、酒精擦浴等措施,以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及基础代谢,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降低颅内压。
2. 6 鼻饲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在积极给予富营养、易消化的鼻饲包含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每次注入鼻饲液前要先抽出胃液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征象。本组有11例病人术后2~9天发现有上消化道出血(胃管有咖啡样液体),经胃管及静脉用药治疗,1~5天出血停止,有效地避免了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
2. 7 功能锻炼 患病早期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多搬动,并注意卧位姿势。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垫棉垫。病情稳定者,可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防止肌肉、韧带、肌腱挛缩,有助于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护士、亲属定时协助病人床上活动,可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用手指或手掌由患肢末端向近心端方向轻轻揉捏或旋转按摩,每日数次,每次10~20分钟。用酒精或温水擦浴,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感觉恢复。冬季注意对感觉障碍肢体的保暖,避免烫伤。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