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太森,许红波,刘华君,刘文彬,汤雪琴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次和连续IVIG对预防川崎病CAD的疗效。方法 对65例川崎病患儿分别采用IVIG 1g/kg和IVIG 0.4kg/kg治疗后,观察CAD的发病情况。结果 随访资料表明:IVIG 0.4g/kg组CAD发生率为6.7%,IVIG 1g/kg组为6.3%。结论 IVIG 1g/kg组和IVIG 0.4g/kg组均能有效预防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后CAD的发生,IVIG 1g/kg组既经济又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川崎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自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即川崎病),历时四十余载,治疗上不断演进,特别是1984年Furusho率先提出在该病急性期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1],1988年Katoch提出IVIG 2g/kg比IVIG 1g/kg疗效更好[2]。本文总结了65名川崎病患儿,IVIG单次与分次输注在预防急性期后CAD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均系1999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住院患儿,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3]。按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1)IVIG 04g/kg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7月~9岁,平均2.9岁;(2)IVIG 1g/kg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月~9.5岁,平均2.7岁。
1.2 治疗方法
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案:(1)组:静滴IVIG 0.4g/kg/d,连用4~5天,同时口服阿司匹林(ASP)50~80mg/kg/d,热退后改为3~5mg/kg/d;(2)组:静滴IVIG 1kg/d,ASP用法用量同(1)组。所有病例在诊断未明之前,均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或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等抗生素,其余治疗两组相同。
1.3 疗效观察
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第2周、第4周、3月、6月、1年,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情况,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脏彩超随访结果
经治疗后,65例发生CAD 4例,其中IVIG 0.4g/kg组与IVIG 1g/kg组各2例。病变类型分别为冠状动脉扩张3例,冠状动脉瘤1例。
2.2 两种方案治疗后CAD发生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CAD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年,两组CA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AD发生率比较[n(略)]
3 讨 论
川崎病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功能亢进,分泌淋巴因子增多,如白介素(IL1,4,5,6)、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INF)等,促进B细胞多克隆活化,产生大量抗体(IgM,IgA,IgG,IgE)以及自身抗体如抗内皮细胞、抗中性粒细胞浆及抗心磷脂等抗体,使得全身中、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生血管炎。该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13%,大部分能恢复正常,其中只有5%~6%为永久性损害;心肌梗死占1%~2%,多在病程第一年内发生,而且罹患川崎病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为此,临床上对冠脉损害的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IVIG治疗川崎病的机制[3]:(1)可与免疫复合物竞争血管上的FC受体,阻断血管炎的发生;(2)能使可溶性循环性免疫复合物转为不溶性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转移,从而抑制Ⅲ型变态反应;(3)B淋巴细胞活性增加,丙种球蛋白起负反馈作用而抑制抗体产生;(4)能起中和反应对抗毒素;(5)阻滞血小板黏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因而对川崎病急性期症状控制以及后期冠脉损害有良好的疗效。本文随访1年的资料表明CAD发生率IVIG 0.4g/kg组为6.7,IVIG 1g/kg组为6.3%,与单用ASP相比,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为降低川崎病的死亡率,减少CAD的发生,我们认为口服ASP联合单次IVIG 1g/kg与连续IVIG 0.4g/kg比较,疗效相似,更节约成本,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Furusho K,Kamiga T,Nakano Ⅱ,et al.High dose intraveous gamma globulin for Kawasaki disease[J].Lancet,1984,2:1055-1058.
[2]Katoch T,Jwasa K,Sygiyama K,et al.Prediction of high risk patient and effect of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Presented at the trird Internatioal Kawasaki Disease Symposium[J].Tokyo,November29December2,1988,report.
[3]杨慧明.两种方法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川崎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