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887 日期:2025-09-21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骨折;凝血功能指标

 大多数的骨折是由于创伤造成的,创伤后机体对外界刺激瞬即产生应激性反应,引起机体各项功能发生改变,常常可见继发性脏器缺血、缺氧,血清酶类短期内升高,这种应激性功能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同时应激反应可导致凝血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抽取本院117例骨折患者(骨折组)与96例普通患者(健康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骨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检测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骨折组:117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住院的骨折患者,男75例,女42例,年龄18~62岁,平均36.75岁。服用药物之前,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无服药和其它血液学疾病,无其他合并症。健康组:我院门诊就诊的普通患者96例,其心、肝、肾功能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无外伤,男59例,女37例,年龄18~41岁,平均27.8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美国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为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贝克曼)提供的配套试剂。标准质控品为仪器配套提供。

  1.3 样本采集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8ml于含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按9:1的比例),立即颠倒混匀,充分抗凝后以3000r/min,离心30min,取血浆测定。

  1.4 结果判定

  结果用(±s)表示,数据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

  2 结 果

  骨折患者PT、APTT、INR值的检测结果与健康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T、Fib结果则明显高于健康组,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表1 骨折组与健康组凝血指标测定结果(略)

  3 讨 论

  凝血检查是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1]。PT主要反映的是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水平,为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Ⅴ、Ⅷ、Ⅸ、Ⅺ、Ⅻ、纤维蛋白原、纤溶活力水平,为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TT用于检测血液循环中是否存在过量抗凝血物质[2]。表中所检测结果表明,作为外源性凝血因子缺陷筛选的首要指标PT及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筛选的首要指标APTT,骨折组与健康组结果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由三对多肽组成,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其浓度较小,但分子量大且呈不对称的长链形,因而能产生较大的阻力,是对血液粘度影响最大的血浆蛋白[3]。血凝粘度增加则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危险度增加。Fib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作为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在肿瘤、炎症及创伤等情况下可升高,骨折患者早期由于外力导致肌肉骨骼损伤,部分血管破裂,血管内皮细胞外露激活血液的凝血机制,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形成,达到止血作用。后期纤溶系统激活,血栓溶解,组织细胞修复。本文Fib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骨折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成为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4]。如果Fib结果持续升高,则应该提高警惕,预防深静脉栓塞形成(DVT)及肺栓塞(PE)的发生[5]。总之,对于骨折患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升高,检测Fib可以作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一项检测指标[6]。但血栓形成不单纯与纤维蛋白原升高有关,而是与卧床及局部损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血管内皮完整性的破坏及凝血及抗凝系统的失衡有密切关系。

  TT实验原理以标准凝血酶溶液裂解受检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为凝血酶时间 。TT主要检测血液循环中是否存在抗凝血酶类物质,因甲苯胺蓝可中和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故TT延长被甲苯胺蓝纠正,可认为存在肝素或类肝素物质[7]。TT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病、血液循环中抗凝物质过多、DIC时。可被甲苯胺蓝纠正可见于肝素治疗时、放疗后、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DIC、肝叶切除后、肝移植后等,如不能纠正,见于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包括FDP增高[8]。这些过程都影响骨折患者术前检测凝血的数据。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廷长,可能影响手术安全性,所以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骨折患者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9]。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

  [2]王鸿利.止血与凝血机制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6(20):13-19.

  [3]晁爱军,刘高华,史晓静,等.下肢骨折卧床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2003,25(2):97-98.

  [4]VAYA A,Mira Y,Martinez M,et al.Activ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in pigs following lower limb gunshot trauma[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1,12(6):477-485.

  [5]杨军,王毅,黄津,等.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骨创作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61-62,66.

  [6]吴建华,张代民,扈培霞.骨折病人纤维蛋白原测定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5):458.

  [7]Ecnelke C,Quarmby J.Autologous thrombin:a new embolization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intrasplenic pseudoaneurysm[J].J Endovase Ther,2002,9(1):29-35.

  [8]schneck C,Dreyfus M,Bridey F,et a1.Assay of products of fibrin and fibrinogen degradation i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s[J].Evaluation of a new technique.Press Med,1995,24:799-802.

  [9]熊立凡,李 树.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8-9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