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方法 回顾性调查650例精神病人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120例,发生率为18.46%,均为无黄疸性肝损害,合并保肝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且肝功能与药物种类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肝功能损害
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早已引起精神科医生的重视,但是不同种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是否有所不同,一直没有定论,为此作者对650例住院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5月期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既往无肝炎病史,服药前肝功能及HBsAg检查无异常,而服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主要是SGPT的升高,肝脏B超及HBsAg检查均无异常,住院治疗时间大于2月。肝功能异常者共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63岁,平均(32.58±12.36)岁;住院时间2~7个月,平均(2.66±1.02)月,诊断精神分裂症7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6例,癔症性精神病15例,分裂样精神病6例。
1.2 方法
对符合调查要求的病例,用自制调查表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肝功能异常情况及出现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保肝治疗的疗效按治疗后SGPT、TTT、黄疸指数的恢复率制定:3项指标均降至正常为痊愈,异常值减少75%以上为显效,异常值减少50%~75%为好转,异常值小于50%为无效。
2 结 果
2.1 异常发生率
调查650例病人,肝功能异常120例,其中SGPT升高91例,TTT异常20例,黄疸指数异常9例,异常发生率为18.46%。
2.2 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在单一用药的患者中,由于有的种类例数太少,我们仅对前五种药物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各种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可能无明显差异(χ2=1.77,P>0.05)。联合用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也无明显差异(χ2=0.65,P>0.05),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对肝功能的损害结果相同(χ2=1.77,P>0.05)。见表1。表1 肝功能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的关系(略)
2.3 肝功能恢复情况
120例肝功能异常病人,均经保肝药物治疗,其中87例病人维持原用药剂量,19例病人减少用药剂量,14例病人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痊愈82例,显转24例,好转7例,无效7例。
3 讨 论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肝损害,通常与该药代谢过程中之毒性传递有关。许多文献报道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无黄疸性肝功能障碍,而胆汁郁积性黄疸现已少见。刘铁峰[1]等报道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19.76%,发现各种药物所致肝损害无统计学差异。北医精神科曾对氯丙嗪治疗的病人每周检查肝功一次,发现20%~30%的病人在服药一个月内有一过性SGPT升高,且与剂量无正比关系,往往无明显症状[2]。本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多在服药初1~2月内产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病人有轻度恶心、厌食等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SGPT升高等肝功异常。提示我们在药物治疗初期就应注意这个问题。对肝损害病人的处理,一般给予保肝治疗即可,对少数病人可适当减少原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换用其他种类药物。统计分析表明,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
从本资料调查结果看,肝损害患者在继续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尽管给予保肝治疗,但仍有少数病人效果不佳,亦应引起重视,建议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尽量选择较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我们调查的病例数不多,所得结论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铁峰,景致英,赵成会.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J].上海精神医学,1991,新9(2):81-82.
[2]沈渔屯.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