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378 日期:2025-09-1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脑出血 心理 护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的非外伤性脑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1]。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人们生活节奏加速,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此病更是越来越年轻化,40岁左右的中年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心理问题成为患者的共性问题,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界同仁的共识。通过对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实践,笔者认为此类病人比其它病人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鼓励与疏导。

  1 脑出血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脑出血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抑郁、急躁、自卑、依赖等心理。脑出血患者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力,其幸存者可能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平时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精神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担心瘫痪肢体能否康复,病情是否会恶化;担心久而久之遭家人嫌弃;有的患者担心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不足,婚姻破裂;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等导致抑郁心理。患者情绪变得焦虑,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会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理,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至会产生轻生自亲的念头。时常表现出失眠、多汗、胸闷、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在本病的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而效果不佳,但并未完成全部疗程,便产生急躁心理。有些患者比较娇嫩,情感脆弱,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也让别人去干,变得被动、顺从、依赖。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为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等。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抑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前人格特点,如病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抑郁。

  2 护理对策
  
  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着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开展心理护理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的康复。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不良心理状态是脑出血疾病的促进因素,尽早解除不良隐患,对脑出血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有很大的裨益。

  2.1 加强沟通,护患和谐 患者入院后给予热情接待,并全面收集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为患者安排舒适满意的床位,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介绍床位医师、责任护士及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并与患者进行讨论,邀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做义务宣传员,创造优美的环境,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并让患者参与一定的文艺活动,如下棋、听音乐、并多与人交谈,使其生活更加充实,使患者看到希望,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要坦诚地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细、耐心解释患者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康复。在检查和书写病历时要像与朋友交谈一样,充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爱好和家庭情况,不应随意打断患者思绪,使患者感到住院像住自己家里一样温暖,有安全感。

  2.2 树立信心,消除依赖 首先要理解患者这一心理变化,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加强基础护理,在帮助患者做康复治疗时,要热情、耐心、细致地照顾,耐心讲解饮食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与其家人一同帮助患者翻身、喝水、喂饭使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尽量满足其依赖心理需要,鼓励患者尽自己最大可能完成日常生活,如穿衣、洗脸刷牙,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更重要的是予以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使患者主动参与配合治疗。其次根据患者的性格、生活习惯等特点,进行正确指导,选择适当的机会,告诉患者依赖心理属于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让患者了解偏瘫肢体的康复过程和愈后能面对现实;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让患者知道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同时对康复治疗进行正确指导,在心里上感到需要“康复”,逐渐摆脱心理依赖;对患者还要讲解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说明关节“用则灵,不用则废”,要求患者克服僵痛,增加毅力,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反复与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其康复训练,予被动及主动运动,设法调动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以达到最佳疗效及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使患者从中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恢复自信心。
  
  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家属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在护理中尽量争取家属及其亲友的配合,应详细地向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情况,使家属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鼓励支持患者,说服家属在为患者创造适于治疗和休养环境的同时,动员家属及亲友多来探视,且探视时应以平静、微笑、轻松愉快的情绪感染患者,不要出现厌烦情绪,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安排,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上的要求,给病人以精神安慰,避免产生度日如年的思想,但同时应提醒家属不要过细照顾,防止产生功能失用退化,从精神、心理上鼓励患者克服自卑心理,面对现实,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掌握技巧,避免冲突 首先护士要严格要求自己,护理技术操作熟练,力争准确,神情镇静自若,不在患者面前透露变异的病变,增强患者的安全依赖感。其次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防止患者在情绪忧郁、大失所望的情况下产生消极行为,应妥善收藏好患者身边的危险物品(如小刀、剪刀、火柴、玻璃器皿、绳子等),对这些患者多加关心和安慰,注意患者的行为。
  
  在为患者做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激发患者对家庭、社会、子女、爱人的责任感,鼓励他们自强不息,消除自责自叹,消除抑郁。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不指责患者,不随便议论患者的缺点和短处,例如,患者在病室内吸烟时,应给予提出批评加以制止,并讲解吸烟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影响疾病的愈后。对曾经用语言冲撞过自己的患者要宽宏大量,体会其病痛,谅解其过激,并适当作劝说和解释,切忌发生口角冲突。在患者发怒、暴躁尚未平静时,被攻击的对象不宜直接对患者实施医疗与护理,因为此时操作稍有不慎,易激惹患者,有时患者也会无故寻衅纠缠医务人员,因此回避是十分必要的缓和措施。疾病会影响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感受及反应,患者的心理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变化的过程,护士应该以相应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会对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个性差异,掌握其规律性的活动,给予耐心、连续的心理护理,家属、亲友的配合,单位领导的支持,亲友的关怀和照顾是给患者最大的心理安慰,保持家庭的稳定,对患者的心理支持起到很大的作用。总之,心理护理不应当只局限在护士单方面,还应当有医生、家属、朋友、同事的共同努力。要善于观察分析不同心理素质病人的思想变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病人,使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达到心理康复[2]。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44.

  [2] 张 宁,钱爱吏.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23(1):2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