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病房环境噪音对临产产妇的心理影响。方法 随机将280例临产产妇分为观察组(采用降噪手段)和对照组(未采用降噪手段),各140例。分别于分娩前l~3d测定其在不同噪音强度下心理变化情况。结果 在焦虑、恐惧、担忧、食欲不振、意志力薄弱及情绪不稳定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设置安静的病房环境有助于临产妇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关键词】 病房环境;噪音;临产产妇;心理影响
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1]。病房环境噪音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对住院人员的情绪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临产产妇,其影响更不容忽视。病房环境噪音对临产产妇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不仅关系到产妇自身的健康,而且涉到胎儿的生命安全[2]。为了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提高临产产妇分娩前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对280例临产产妇进行了病房环境噪音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80例临产产妇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32岁。初产妇225例(80.4%),经产妇55例(19.6%)。大学文化程度4例(1.4%),高中40例(14.2%),初中120例(42.9%),初中以下116例(41.4%);农民250例(89.3%),工人14例(5.0%),民营商12例(4.3%),知识分子4例(1.4%)。
1.2 调查方法[1]
1.2.1 环境设置 对照组住3~4人的普通病房,噪音主要来源于病房内人员的谈话声,走路声,其他产妇的呻吟、喊叫,医疗器械碰撞声,鼾声,电话铃声,供氧设备、医疗器械报警声等,其噪音强度一般在65~80dB,未采用降噪手段;观察组住1~2人单人或双人房间,为隔音门窗,地面铺设地毯等采用降噪手段后的安静环境。其噪音强度一般在35~45dB。对两组病房采用精密脉冲声级仪(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HS 5660 A型)进行噪音监测,分早、中、晚3次,每次10分钟,计算其平均值。
1.2.2 测评方法 测评采用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主要分析基础。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问卷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针对临产产妇的心理状态,另一部分针对不同噪音源对临产产妇的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组在临产开始时,安排一名助产护士产妇进行沟通,取得孕妇信任及同意的前提下再填写问卷调查表,根据问卷调查表中产妇心理问题及医务人员掌握的资料对临产产妇进行心理分析,并进行有效、针对性心理干预。
2 结果
2.1 心理差异测评 针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中的临产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问卷测评,测评内容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担忧、担心胎儿、意志力薄、担心胎儿及情绪不稳定等方面,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排序。测评结果见表1,病房环境噪音对临产产妇心理状态的表征因子的权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照组中的临产产妇的恐惧、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权重明显加重,但是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产产妇对于医务人员帮助的需求是一致的。
表1 临产产妇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排序(略)
2.2 噪音源影响差异分析 在调查表中,研究小组针对不同的噪音来源设计了一组题目,对照组的噪音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谈话声,走路声,其他产妇的呻吟、喊叫,医疗器械碰撞声,鼾声,电话铃声,供氧设备、医疗器械报警声,参照组的噪音来源较少,主要是医疗设备如供氧设备所产生的轻微声响及医护人员工作时带来的轻微响动。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噪音源影响对临产产妇心理影响的差异(略)
3 讨论
3.1 临产产妇对噪音的心理应激 对即将进行分娩的对于临产产妇而言,分娩本身即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应激源,导致于孕妇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在临产前如加上不加任何限制的噪音,即会给孕妇增添新的应激因素,使其产生多种潜在性危害或不良的心理影响。
噪音对手术孕妇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对65dB(1000Hz)低噪音就很敏感,可使血清17羟皮质胆固醇水平升高53%;90dB(2000Hz)持续30min噪音可使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且持续在噪音停止后30min[3]。表2显示,在不受控制的病房环境噪音的影响下,临产产妇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加重。
由于孕妇从家庭到病房,从十分熟悉到相对陌生的环境,孕妇不习惯的声音,如其他产妇的呻吟、喊叫、工作人员的讲话声、机械设备的报警声,此外,医院的常规活动如给药、开关电灯等,所有这些声音都影响孕妇的睡眠,进而影响到孕妇的情绪,导致内分泌的改变,从而对临产产妇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4]。有文献[5]指出,使用脑电图发现,40~45dB的噪音会使10%~20%睡眠者被惊醒或导致脑电图的睡眠状态发生改变,50dB的噪音会使25%睡眠者出现唤醒波。说明在安静环境中,孕妇能得到较好的休息,促进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噪音控制途径 控制噪音的措施为了减少病房的噪音污染,必须认识到噪音的危害,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三轻”(走路轻、谈话轻、动作轻);切实落实巡视制度,将心电监护仪及输液泵的报警铃声调至最小;治疗车、轮椅、平车等加强保养与维修,并定人定期检查,及时添加润滑剂,给桌椅安装减震垫;调节电话等院内通讯系统的音量,指导孕妇及其家属调整手机铃声,以减少噪音的干扰;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革,其方法是将湿化瓶通气管出气孔的底孔封闭,用一次性7号头皮针将出气孔的四周间隔均匀地扎出8~10个小孔,以降低气泡爆破时所产生的噪音;根据孕妇不同的需要,为孕妇佩戴具有降噪功能的子弹型慢回弹耳塞;根据孕妇不同的爱好,为其准备多首轻音乐;针对噪音在医学领域中造成的危害,不定时为孕妇举办专题讲座,并在病区内较醒目的位置挂“静”字牌,强化人们保持病区安静的意识。
随着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传统医院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竞争压力。民营医院在体制上具有更加广泛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并且能够提供更加精心到位的服务。这也促使传统医院在体制和管理上进行改革,主动提升医疗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妇幼保健医院是传统型医院中较为专业化的医疗机构,一方面使得民营专业医疗机构对其的竞争压力最为直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服务范围的专业性也使得其较其他综合型医院具有更加灵活的改革空间。病房环境的改善是妇幼保健医院提升服务品质,增加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病房环境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影响直接关系到产妇临场的心理状态,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能够配合产妇更容易的获得较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艾尔民,方芬.麻醉和监护环境的噪音污染[M].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学分册,1997,18(3):178.
[2] 黄醒华,项小英,沈汝桐等.自然分娩的产时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385~387.
[3] 黄小梅,李晓惠,邹慧芳等.质量控制小组对病房噪音的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65~66.
[4] 顾瑜琦.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45~46.
[5] 张丽芳,包翠荣.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