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误诊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1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800 日期:2025-09-09 来源:论文网

     作者:何芳,郭续文,李燕华,王冬梅,向远超,李群

【关键词】 幼儿急疹;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性,7个月,因发热伴腹泻2天入院。曾在门诊拟诊“婴儿腹泻病”,予世福素、思密达、常乐康口服,病情无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8.0℃,一般情况可,无特殊病容,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6~8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WBC 6.5×109/L,Hb 107g/L,N 0.292,L 0.708。大便常规:黄色粘液便,WBC 5~7/HP,吞噬细胞0~1/HP。诊断“婴儿腹泻病”,予头孢噻肟钠抗感染、补液及思密达、妈咪爱口服。患儿病情明显缓解,入院后未再发热,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但入院后第3日晨患儿再次出现高热,无流涕、喷嚏、咳嗽、呕吐等不适,但一般情况好,无腹泻,复查血常规:WBC 2.5×109/L,Hb 108g/L,N 0.232,L 0.768。考虑患儿“婴儿腹泻病”基本治愈,并发“幼儿急疹”,治疗同前,高热时予对症处理。但患儿家属因我院无儿科专科,遂转院至某地方医院儿科,查血常规:WBC 2.1×109/L,Hb 110g/L,N 0.211,L 0.789。遂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氨氯西林”抗感染。治疗2天后,患儿病情无缓解,家属嫌其医疗费用太贵,遂转回我院,入我院当日患儿未再发热,面部及躯干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诊断“幼儿急疹”明确,未予药物治疗,观察两天患儿无任何不适,治愈出院。1周后复查血常规:WBC 5.5×109/L,Hb 107g/l,N 0.381,L 0.619。门诊随访2月,患儿无不适,血常规正常。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及治疗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是由于化学性、药物性、放射性等因素损害而致骨髓粒细胞系统受到高度抑制,周围血中粒细胞急剧减少,白细胞小于2.0×109/L,中性粒细胞小于10%~20%,其绝对值在0.5×109/L以下;骨髓象:骨髓增生度正常或减低,粒细胞系统极度减少,有时仅剩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临床上以急性发热、继发感染为主要表现。治疗:立即脱离致病因素,支持治疗及积极控制感染[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1~5天,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增高,甚至达90%以上。该病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

  2.2 误诊原因 (1)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及幼儿急疹初期均有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易引起误诊;(2)患儿以幼儿腹泻病诊治,在运用抗生素过程中再次出现持续高热,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存在误诊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客观因素。(3)某地方医院儿科仅据患儿持续高热及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未反复仔细追问病史及考虑到该年龄段最易发生的幼儿急诊,且未反复查外周血及行骨髓象检查,就主观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即予较高档抗生素两联抗感染,有误诊的主观因素。

  2.3 防范误诊的对策 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疾病的特点及诊断要点,尤其是需要鉴别诊断及早期表现类似的疾病。养成良好的、开阔的临床思维习惯,在采集病史时应全面、仔细,重视查体及完善实验室检查,尽量减少误诊误治,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邝贺龄主编.内科急症治疗学[M].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8~3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