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缪刺;刺络;网球肘;针灸疗法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多由于前臂长时间反复的旋转活动,或一次剧烈的前臂旋前位运动而发生肱骨外上髁部慢性劳损或急性扭伤引起。此病如未及时治疗,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形成顽固性网球肘。近3年来,笔者采用缪刺法配合局部刺络治疗顽固性网球肘36例,并与封闭疗法进行对照,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为2007年6月-2009年8月期间在本院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15±5.12)岁;平均病程(5.16±1.66)月。对照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04±5.08)岁;平均病程(5.08±1.78)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网球肘的诊断标准[1]:①职业习惯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②症状表现为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作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③体征表现为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Mill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除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外,病程大于3个月的患者均可纳入观察。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无法坚持完成1个疗程治疗的患者,或服用其他相关药物,如止痛片、激素,从而影响疗效观察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用0.3 mm×40 mm毫针针刺对侧阳陵泉附近敏感点,垂直于皮肤进针,提插捻转,使之有酸胀麻感并向踝部放射,同时嘱患者屈伸旋转患侧肘关节。留针15 min,其间依前法行针2次。起针后于患侧肱骨外上髁局部寻找一最敏感压痛点,用规格0.7×32 TWLB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点刺2~3下,并挤血数滴。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2 对照组 采用2%利多卡因5 mL+醋酸泼尼松龙25 mg常规局部封闭治疗,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
通讯作者:郑军,Tel:0532-85937671
定疗效。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包括疼痛改善程度、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程度以及综合疗效。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isional analogue,VAS)作为测量主观疼痛感觉的标准。具体方法:事先在纸上绘制一条长度为10 cm的线段,左端标明无痛,右端标明最大痛。测量时请患者在线上相当于其疼痛水平的地方作一标记。并通过VAS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平均疼痛分数。
ADL评分包括梳头、洗脸、刷牙、解扣、系皮带、提物、拧毛巾、穿衣等8项,每个动作完成情况分5级:不能完成为0分,帮助下完成为1分,部分完成为2分,完成时间延长为3分,正常完成为4分,满分为32分。
1.6 疗效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1]。痊愈:肘关节外侧疼痛及压痛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且随访3个月未反复;有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减轻,仍有压痛,关节活动好转;无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和关节活动无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见表1~表3 )
表1 2组网球肘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比较(略) 表2 2组网球肘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略)表3 2组网球肘患者综合疗效比较(略)注:2组疗效比较,P<0.05
3 讨论
网球肘属中医“伤筋”范畴,称之为“肘劳”。由于久劳或久病气血瘀滞或因风寒湿邪客于肘部,致筋脉失和,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临床常用封闭疗法进行治疗,但患者常在封闭后0.5~5 h内出现注射部位胀痛,并向前臂放射,有的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为数不少的患者常于术后数月内复发。
缪刺法首见于《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本病根据上下左右对应原则,因肘外侧与膝外侧上下相应,于对侧阳陵泉附近多有明显压痛点。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难经》曰:“筋会阳陵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言其“治筋病,半身不遂……”。针刺此点,多能当时见效。《素问·缪刺论》中又言:“凡刺之数……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本病疼痛局部,有的可见血络,有的则无明显表现,无论如何,皆取其最明显压痛点进行点刺,并挤血数滴,其血色多为紫黯,且操作完毕后,局部皮肤多变紫黯。针具采用一次性针头,其尖端锐利且有一斜面,所刺针眼外口大,有利于血液排出,且为一次性,既经济又安全。此疗法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通经活络止痛,且取穴少,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与封闭疗法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