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湿疹12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608 日期:2025-08-28 来源:论文网

   作者:周立东,李波,史月君,宋顺鹏,宫振甲,占城,朱英华,李乔

【关键词】 中药;保留灌肠;婴儿湿疹

  婴幼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婴幼儿皮肤病门诊的60%以上。中药治疗婴幼儿湿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但中药味苦,婴儿口服困难。自2004年8月开始,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0例湿疹患儿均来自2004年8月-2008年6月本院小儿皮肤病专诊门诊。其中男77例、女43例;年龄1~6个月65例;>0.5~1岁41例;>1~2岁14例;病损部位:发于头面部者76例,肢体屈侧者26例,泛发全身者18例。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婴幼儿湿疹的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型、脾虚型、血虚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符合本项观察的治疗技术适应症要求。③婴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②已经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可能影响本项研究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及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④年龄大于2岁者。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施治

  2.1.1 湿热证 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方药:湿疹汤加减(石膏、滑石、黄柏、板蓝根、龙胆、白芍、牡丹皮、甘草、黄芩、生地黄)。发于头面可加疏风清热药防风、蝉蜕;发于外阴者加清热利湿药柴胡、栀子。

  2.1.2 脾虚型 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治法:健脾除湿、祛风止痒。方药:枳术汤加减(滑石、茯苓、黄柏、枳壳、厚朴、苍术、猪苓、泽泻、薏苡仁、白术、车前子、陈皮、甘草、防风、砂仁、黄芪)。湿困化热去白术,加金银花、萆薢。

  2.1.3 血虚型 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剧烈瘙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失眠,指甲色淡,舌质淡,苔白。治法:养血疏风、润肤止痒。方药:养血润燥汤加减(当归、生地黄、白芍、何首乌、蒺藜、黄芪、沙参、麦冬、鸡血藤、土茯苓、枸杞子、甘草)。瘙痒明显影响睡眠者加白鲜皮、酸枣仁;夹瘀者加红花、桃仁。

  2.2 操作方法

  ①根据患儿情况选择正确体位,清洁肛周皮肤,垫一次性小单,润滑肛管。②用一次性医用导管自肛门轻轻插入肛管5 cm,抬高臀部10 cm,把温度为38 ℃药液(2 mL/kg)缓慢灌入肛门内。③药液注入完毕后,缓慢拔除肛管,用卫生巾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并嘱患儿家长观察15 min,保留药液1 h以上。疗程:1次/d, 15 d 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临床治愈:全身皮损完全消退,皮肤瘙痒消失无新皮疹出现,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显效:全身皮损消失>70%,皮肤瘙痒明显减轻,无新皮疹出现;好转:皮损消退30%~69%,皮肤瘙痒减轻,随访有少量皮疹复发;无效:皮肤丘疹、水疱未消失,皮肤瘙痒不减,新皮疹反复发作。

  4 结果

  临床治愈67例,占55.8%;显效35例,占29.2%;好转14例,占11.7%;无效4例,占3%。有5例于用药期间出现腹泻,流口水较多,停药后消失。

  5 讨论

  中药给药方法陈旧落后,一直是制约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虽然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经提出“密煎导”的肛肠给药方法,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中药保留灌肠才有了很大发展。《内经》指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即皮肤的某些病变与肺的功能有关,而肺的功能变化又与消化道,特别是大肠的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皮肤病都与消化道功能异常有关,在治愈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同时,皮肤病也得到治愈。这些都给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皮肤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直肠有大量的静脉丛,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特别是直肠下静脉丛,经过髂内静脉直接进入下腔静脉。经直肠吸收的药物,不经过肝、胃等脏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疗效,减少了药物对这些脏器的危害,同时也减少了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这是其他疗法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婴幼儿,直肠静脉新嫩,其主要活动为睡卧和爬行,不同于成年人久坐或站立,受重力的影响小,很少患痔疮等直肠静脉瘀阻的疾病,吸收能力明显高于成年人,加之小儿服药困难,因此,中药保留灌肠对婴幼儿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1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91-9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