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名医经验;魏品康;五步法;术后急性肠梗阻;中医疗法
随着腹部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粘连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据统计,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占70%~80%,尤其是下腹部、盆腔手术发生率高[1],且多数在术后4~5 d发生[2]。其病理表现为各种刺激造成纤维蛋白原渗出,炎性物质分泌,使肠蠕动功能失调,导致肠梗阻发生。目前,常规保守疗法包括禁食和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适宜的抗生素防止感染等。但因其发病急,病情凶险,西医保守治疗常常因难解燃眉之急而再次手术,大部分患者都不能耐受,处理甚为棘手。本院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道疾病。魏教授通过“通、行、开、柔、导”五步法治疗本病,往往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现将其治疗腹部手术后急性肠梗阻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通腑行气,慎用大黄
肠梗阻属中医“关格”、“肠结”范畴,其病机在于瘀血留滞于肠道、通降失调而病。《医贯·噎膈论》言:“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中医认为,肠以通为用,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通降下行为顺,滞涩上逆为病,且肠蠕动完全依赖于人体正气。手术导致失血伤气,瘀血留滞,血运不畅,遇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使肠道气机闭遏,故临床有痛、吐、胀、闭四大症状[3]。魏师认为,对于肠梗阻急性发作,首先就应通调其闭阻之气机,故五步法中,“通”、“行”两步首当其冲。
“通”,经典方莫过于承气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承气汤能加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增加单位时间内胃的收缩,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和推进,还能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并具有抗菌抗炎作用[4]。但魏师强调,大黄一定要中病即止,且应病证合参,据证选择生大黄或制大黄。因肠梗阻后肠腔膨胀,肠壁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大黄之类力量甚猛,恐本已受损之肠腑难以持续耐受,故但见有排气或少量排泄物,即应停用。对于初次发作、病程较短者,可选用少量生大黄;若以往曾有发作,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宜用制大黄。
对于“行”,魏师喜用枳壳、枳实、木香、青皮、大腹皮等。枳实可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木香行气止痛;青皮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皆能有效针对肠梗阻之痛、吐、胀、闭进行治疗。病之初起,行气之品可助大黄通腑;大黄用罢,其又可进一步调畅气机,促进肠道蠕动功能恢复。
2 开上通下,提壶揭盖
《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论述大肠传导作用时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因此,在治疗肠气闭阻的肠梗阻时,提壶揭盖法可显示其独特的疗效。五步法之第三步即为“开”,魏师喜用薄荷一味,辛轻凉散,开宣肺气,以通腑气。研究发现,薄荷具有促进透皮吸收、抗病毒、抗炎作用,有利于肠管功能的恢复[5]。但因薄荷含挥发油,易刺激肠道黏膜,使渗出增加,故应把握时机,短期使用,亦不可久用。
3 柔肝解痉,化湿导滞
肠梗阻患者常常表现为腹痛明显、拒按,对此,魏师用以柔制刚之法,以柔肝解痉来缓解疼痛,并助理气药物使痉挛的肠管恢复正常蠕动,常用药物有白芍、香橼皮、佛手花等,此为第四步——柔。经上述治疗,患者急重之症往往趋于控制,但仍需第五步——导,以守关增效。临床可见肠梗阻患者常表现为白腻苔,此因肠腑不通、水湿浊滞不得下行而致,故应采取化湿法,因势利导,助肠道排除秽浊,促使患者迅速恢复肠道功能。魏师常用败酱草、红藤、土茯苓、西瓜皮、冬瓜子。其中,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为治疗肠痈的要药,对肠梗阻存在的肠黏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能改善肠黏膜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土茯苓解毒除湿,能加快排除下焦毒浊;冬瓜子、西瓜皮甘寒淡渗,功能清肺化痰、利湿排脓。诸药配合,共奏化湿导滞之功。
4 注胃灌肠,上下并治
临证用“通、行、开、柔、导”五步法,仍需合适的给药途径,使药达病所。临床所接治的肠梗阻患者常常已留置胃管,使胃肠减压,中药可通过胃管注入法,保留30~60 min后,再打开胃管引流;亦可采用保留灌肠,通过肠道吸收,上下并治,可促进药效发挥最大作用。中药灌肠使药物迅速被直肠黏膜吸收,发挥通便的疗效,再加上持续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肠腔膨胀,有利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减少肠麻痹的机会;配合常规保守治疗,补充水和电解质,可以预防休克、低钾性肠麻痹及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用中药胃管注入及保留灌肠治疗,旨在行气导滞,使气机通畅,促进炎症水肿的消散,促进粘连松解,胃肠功能恢复,则痛、吐、胀、闭诸症得以缓解。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2009年3月6日,患者在本院外科行回肠粘连松解术及左肾囊肿切除术,术后第3日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恶心,嗳气,无呕吐、发热等。患者呈痛苦面容,侧卧强迫体位,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脐周局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微弱,难以闻及。
腹部立位片示:小肠多个气液平。血常规示:白细胞5.4×109/L,中性粒细胞88.5%,淋巴细胞1.6%。电解质全套正常。外科考虑“急性肠梗阻”,立即给予胃肠减压、禁食、抗炎及营养支持。术后第6日患者仍腹部胀痛,无排气、排便。因病情较危急,遂召开全院大会诊,有专家认为,患者目前为急性局限性完全性肠梗阻,粘连性可能大;腹部无明显腹膜炎体征,无肠绞窄征象,治疗宜继续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肠粘连,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疗法,可能与个人体质有关,术中肾脏的手术也是一个增强术后肠粘连的因素。魏师认为,患者急性肠梗阻诊断明确,目前可考虑使用中药胃管注入及保留灌肠治疗。
刻诊:患者表情痛苦,面色萎黄,疲乏,汗出,语音低沉,腹部胀满、稍拒按,胃管引流中,每日约引出120 mL黄绿色液体,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滑。遂予以行气通腑法。处方:生大黄(后下)6 g,制大黄12 g,炒枳壳、炒枳实各15 g,青皮15 g,大腹皮15 g,木香10 g,佛手15 g,香橼皮10 g,白芍18 g,黄连6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6 g。3剂,每日1剂。嘱胃管注入、灌肠并用,每日2次,均保留半小时。
二诊:患者诉前日有排气,腹痛好转,仍有腹胀,舌淡红,苔薄腻,脉滑。再予行气解毒方5剂。方药如下:青皮15 g,大腹皮15 g,木香10 g,薄荷(后下)6 g,佛手花15 g,香橼皮10 g,白芍18 g,红藤15 g,冬瓜子30 g,败酱草30 g,蒲公英30 g,黄连6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6 g。用法同前。
三诊:患者自诉服前方3 d后,腹胀明显好转,灌肠后,有少量粪渣排出,再观其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继予疏肝理气、解毒导滞方巩固。方药如下:柴胡9 g,白芍18 g,青皮15 g,大腹皮15 g,木香10 g,佛手花15 g,香橼皮10 g,红藤15 g,冬瓜子30 g,败酱草30 g,黄连6 g,白花蛇舌草30 g,石菖蒲15 g,炒鸡内金15 g,炙甘草6 g。用法如前。
7剂药后,患者已拔除胃管,可进食流质,每日有少量大便,无腹痛、腹胀等。其后经3 d观察患者无恙,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高德明,吴金生.现代急腹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11.
[2] 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637.
[3] 孟令建.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6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3):209.
[4] 金万亮.大承气汤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5):326-327.
[5] Hans-Gunther Grigoleit, Patricia Grigoleit,王成益.植物提取物薄荷的药理和在肠功能障碍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 13(5):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