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明,敖铁锋,张葆,王梅
【关键词】 培土生金;肺痨;辨证论治
近年来,笔者以培土生金法为主治疗肺痨,发现该法能有效改善肺痨患者咳嗽、纳差、盗汗、潮热等症状。兹介绍如下。
1 理论溯源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间关系密切,既相辅相生,又相互制约。脏腑病变,有本脏自病,也有他脏相累,以致影响疾病的转归预后。生理上,脾属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土能生金,脾胃所化生的气血,首先上归于肺,为肺脏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后援,这是相生关系。正如《医碥》云:“饮食入胃,脾胃运行其精美之气,虽曰周布四脏,实先上输于肺,肺气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即补脾有助于益肺气的作用[1]。病理上,肺痨病变,痨虫侵蚀肺脏,导致肺失宣降,从而引发咳嗽,耗伤肺气,久则子耗母气,导致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无力抗邪,使病情缠绵难愈;再者,肺脏受损,津液不布,五脏失于濡润,同时脾胃虚弱,土不生金,金不生水,肾脏精血藏纳失权,阴阳失衡,从而形成阴虚体质。而通过培土生金,间接使得金水相生,协调阴阳,也成为培土生金治疗肺痨的重要理论依据。
2 临床运用
2.1 补脾益肺治痨嗽
常用于治疗肺脾气虚型咳嗽。证见咳嗽无力,咯较多白痰、清稀痰,兼见纳呆、气短,舌质淡或有齿痕,苔少而腻,脉虚弱。此系痨虫侵蚀肺脏,肺脏受损,失于宣肃,气机不利;久咳则子耗母气,导致脾胃受伤。故治以补益肺脾、宣肺止咳。临床常以止嗽散、四君子汤、百合固金汤三方加减治疗。
案例1:患者,女,48岁,2009年4月1日初诊。患者咳嗽3月余,咯较多黄白痰,纳差,大便每日3次,不成形,苔薄黄,脉弦。胸部CT示:左下肺、右上肺均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右下叶病灶可见若干空洞形成,痰菌间断阳性。西医诊断:①肺结核,②支气管结核。中医诊断:肺痨,辨证属肺脾气虚,痰浊内生。治拟宣肺健脾、化痰止咳。药用前胡15 g,紫苏子、紫苏梗各10 g,桔梗10 g,百部10 g,半夏8 g,陈皮10 g,南沙参20 g,紫菀12 g,款冬花12 g,砂仁(后下)8 g,党参12 g,白术10 g,茯苓15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2009年4月8日二诊:药后咳略减,咯痰较多,纳增,大便每日1次、成型、偶稀。效不更方,前方稍事加减,继服7剂后诸症明显好转。
2.2 健脾和胃平呃逆
临床上,恶心、纳呆症状常见于久服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伤患者,尤以老年脾胃虚弱者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呆,伴腹胀,便稀或溏结不调,舌质淡、有齿痕,脉弦细。治以四君子汤合小半夏汤加减。
案例2:患者,女,51岁,2009年5月7日初诊。患者因肺结核服抗痨药后出现恶心,纳差,口干,便干,无腹胀,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弦。查:胸片示双上肺斑片状阴影,血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62 I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96 IU/L。中医诊断:肺痨,辨证为气阴不足、肝胃失和,治拟疏肝健脾和胃。方以四君子汤合小半夏汤加减:清半夏10 g,青皮、陈皮各8 g,茯苓15 g,生白术10 g,生姜8 g,砂仁(后下)8 g,黄芩10 g,枳壳8 g,柴胡6 g,白芍6 g,乌梅15 g,焦三仙各12 g,南沙参10 g,麦冬10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诸症减,复查血ALT 140 IU/L,AST 60 IU/L,遂停药。
2.3 甘温之法除虚热
肺痨发热多表现为午后潮热,热势不高,常伴恶风、畏寒,自汗与盗汗并见,食少,腹胀,便溏,神疲,气短声怯,面色黄白,午后颧红,咳嗽无力,咯吐清稀白痰,量较多,偶夹淡红色血丝,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而无力。因午后为一日当中属阴阶段,气血不足,阳气不收,加之阴精受损,虚热内生,则见潮热;且多为午后至子时重,子时过后则减轻。笔者认为,上述发热并非单纯的阴虚内热,而与肺脾气虚有密切关系,其基本病机应为气阴不足,虚热内生,治宜李东垣甘温除热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临床常以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化裁。
另外,盗汗也为肺痨患者常见症状,常与自汗并见,伴潮热、食少、腹胀,舌质红,苔少或见苔剥,脉细数或细而无力。此为肺痨日久,肺脾气阴两虚,阴液不能内守,卫气不能卫外的表现。治宜益气养阴,肺脾同治。临床可以保真汤化裁治疗。
案例3:患者,男,54岁,曾行胃大部切除术,有肺结核病史,2009年3月18日初诊。证见:纳差、食少数月,憋气、气短,动则加重,面色萎黄,午后潮热,寐则汗出,汗湿衣被,舌尖红,苔少、薄黄,脉细软。中医诊断:肺痨,辨证为肺脾气阴两虚型,拟保真汤化裁。药用:党参15 g,黄芪10 g,白术10 g,茯苓15 g,大枣10 g,生姜10 g,天门冬15 g,麦冬15 g,生地黄15 g,五味子10 g,陈皮10 g,砂仁(后下)6 g,银柴胡8 g,地骨皮8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2009年3月2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纳增,面气色好转,仍喘,午后低热,子时后热退,盗汗,尿频,舌红,苔薄黄,脉细软。原方加大益气养阴之力。方调整如下:党参20 g,黄芪20 g,白术10 g,茯苓15 g,大枣10 g,生姜10 g,天门冬15 g,麦冬15 g,生地黄15 g,五味子10 g,陈皮12 g,砂仁(后下)8 g,银柴胡12 g,地骨皮12 g,甘草5 g,益智仁12 g,续服7剂。2009年4月7日三诊:患者药后纳增,午后潮热减,夜间7-8时热势自退,盗汗减,仍见尿 频,苔薄黄,脉细。上方加乌药10 g,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
3 小结
肺痨病位在肺,久则累及他脏。肺脾乃子母相关脏腑,从脾着眼,补脾而益肺,在临床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西医治疗肺痨(肺结核)的抗结核药物杀菌作用明确,但对人体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虽无明确的抗痨作用,但能够有效地降低化学抗痨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肺痨的治疗应该中西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以保证患者抗结核治疗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邱泽德.略论肺痨从脾治[J].江西中医药,1982,1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