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国栋,李林生,辛小红,杨文华
【关键词】 萎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常收效不甚满意。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1]。笔者以健脾养胃、化瘀助运之法为主,运用自拟萎胃汤加减治疗该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8例患者为2004年1月-2008年11月期间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治疗前1周经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同程度胃黏膜肠化生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Ⅰ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23~70岁,平均(52.3±10.4)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6年,平均(10.96±7.50)年;萎缩程度:轻度35例、中度46例、重度19例;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者12例、胃络瘀阻者23例、胃阴不足者11例、脾胃虚弱者17例。治疗Ⅱ组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23~70岁,平均(52.8±10.8)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26.5年,平均(12.58±7.56)年;辨证分型:肝胃不和13例、胃络瘀阻20例、胃阴不足9例、脾胃虚弱15例。对照组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23~70岁,平均(52.1±11.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8年,平均(13.28±7.36)年;辨证分型:肝胃不和15例、胃络瘀阻19例、胃阴不足11例、脾胃虚弱23例。3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肠化生程度、中医证候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胃脘痛”、“胃痞”内容[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纳入治疗前1个月内经日本奥林巴斯GE-240型电子胃镜检查,取病理治检确诊。③入选患者的年龄在23~70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④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未按规定用药治疗,或中断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Ⅰ组
采用自拟萎胃汤治疗。基本方组成:黄芪20 g,党参20 g,砂仁12 g,当归12 g,丹参20 g,莪术10 g,白及10 g,蒲公英20 g,炙甘草6 g,佛手10 g,枳壳10 g,半夏12 g,陈皮10 g,黄芩9 g,黄连6 g,大枣4枚。肝胃不和者加青皮10 g、香附10 g、白芍10 g;脾胃虚弱者加白术15 g、茯苓12 g、干姜10 g;脾胃湿热者加薏苡仁15 g、藿香12 g、虎杖15 g;胃阴不足者加石斛12 g、麦冬12 g、玉竹9 g;胃络瘀阻者加五灵脂6 g、延胡索12 g、蒲黄10 g、川楝子9 g。每日1剂,每剂水煎3次,每次用清水300 mL浸泡15 min后煎至100 mL,共300 mL,分3次饭后30 min温服。
1.5.2 治疗Ⅱ组
在治疗Ⅰ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丹参酮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558,批号04020803、06040705,规格:10 mg×2 mL)穴位注射。方法:取双侧足三里,常规消毒,用5号注射器抽取丹参酮注射液2 mL,避开血管进针,得气后确定回抽无回血后,再缓慢注射,每穴各1 mL。术毕后用无菌纱布按压2 min。每5 d注射1次。
1.5.3 对照组
猴菇菌片4片/次,多酶片3片/次,吗丁啉10 mg/次,均每日3次口服。
1.5.4 疗程
3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经3个疗程治疗后,复查胃镜和病理并统计疗效。在运用本疗法期内停用其他治疗药物,正常饮食、工作。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标准制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胃镜复查及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病理报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消失或减轻2个级度以上。有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食欲增加,胃镜检查黏膜灰白区缩小,病理报告腺体萎缩,IM、ATP减轻1个级度以上。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无变化者。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与治疗Ⅱ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治疗前后中医舌脉变化情况
3组患者以治疗组舌质改变较为明显。以舌质淡红者为近似正常,治疗Ⅰ组治疗前有淡红舌者18例,治疗后增至33例;治疗Ⅱ组治疗前有淡红舌者14例,治疗后增至39例;对照组治疗前有淡红舌19例,治疗后增至29例。舌苔与脉象治疗前后改变不大,与有关研究报道一致[4-5]。
2.3 治疗前后胃镜、病理检查变化情况
18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胃镜检查。①治疗Ⅰ组:肉眼直观见黏膜血管显露治疗前38处,治疗后减为15处;黏膜颗粒状改变治疗前47处,治疗后减为16处;黏膜色泽灰黯苍白治疗前195处,治疗后减为67处;黏膜皱襞细小治疗前27处,治疗后减为11处。②治疗Ⅱ组:黏膜血管显露治疗前31处,治疗后减为9处;黏膜颗粒状改变治疗前43处,治疗后减为14处;黏膜色泽灰黯苍白治疗前167处,治疗后减为59处;黏膜皱襞细小治疗前29处,治疗后减为9处。两治疗组治疗前后行胃黏膜活检各360块,其中治疗前腺体萎缩者247块,占68.8%,治疗后腺体萎缩者83块,占23.0%。对照组68例,治疗前后行胃黏膜活检各204块,治疗前腺体萎缩者127块,占62.3%,治疗后腺体萎缩者53块,占26.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后3组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Ⅰ组总有效率88.63%,治疗Ⅱ组总有效率92.73%,均优于对照组的76.15%,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检查情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治疗Ⅰ组治疗后比较,☆☆P<0.01
2.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3) 表3 3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略)
2.5 不良反应
观察期间,全部病例未见中毒症状、过敏反应及相关阳性体征出现。经3个疗程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他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3 讨论
CAG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脾胃论》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胃黏膜腺体萎缩是正气虚弱的表现,而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中医则认为是湿浊、火热、瘀血等邪实表现。萎胃汤药用四君子健脾助运、养胃荣络生肌,来促进胃黏膜病变逆转;佛手性味辛苦酸温,有行气宽胸止痛功效;莪术辛散苦泄、温通行滞,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砂仁、枳壳、陈皮、半夏消痞开塞、通降胃气;黄连降泄胃热;蒲公英清胃抑菌、清热散毒;黄芩苦寒,燥湿泄热解毒;赤芍清热凉血,清胃中瘀热;丹参、莪术、当归、五灵脂化瘀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萎缩腺体增生;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全方熔健脾益胃,苦降辛散、寒温,攻补于一炉,共奏调理中焦胃腑、健脾益胃、清泄胃热、活血化瘀、祛瘀散结功效。
CAG病程缠绵,久病入络,瘀血变化始终存在其病理过程中。经临床观察发现,在CAG辨证治疗的配方里,适当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确可提高疗效。活血化瘀药和丹参酮注射液可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使血液流畅,还能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流速,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和炎性细胞浸润的消失,具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作用,这些作用都可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 萍,唐旭东,卞立群,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92-93.
[2]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 1995.74-78.
[4] 姚保泰,王 磊,王洪京,等.萎缩康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11):6736-6738.
[5] 杨 鸿,侯家玉.胆汁反流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