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品康运用对药治疗胃病经验介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007 日期:2025-08-2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名医经验;魏品康;药对;胃病

魏品康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从医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尤其在药物的运用方面颇有心得,且擅长使用“对药”。笔者有幸师从于侧,受益匪浅,兹采撷其应用对药治疗胃病经验之一二,以飨读者。

  1 常用对药

  1.1 白芍-桂枝

  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调方能生气血、补五脏,故调理全身气血阴阳,当以调理脾胃为本,即所谓“五脏气血皆虚,从中治”之理,而脾胃不可峻补,当以甘药和之。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功能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两药合用原出自《伤寒论》桂枝汤,常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则为小建中汤,用治虚劳里急之证。魏师临证处方时,习惯将白芍、桂枝同用,且白芍用量较大(多为18 g),取其和里缓急之功,盖出于小建中汤之意。

  此药对中白芍酸收,和营敛阴;桂枝辛散,和营解肌。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且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两药合用,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理脾胃的功能。

  1.2 佛手-香橼皮

  佛手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成熟果实,药用全果,味苦、性辛温,能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既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引起的胁肋胀痛、脘腹痞闷;又能暖胃化痰、消食止痛,用于治疗脾胃不健、痰湿中阻所致诸症。

  香橼为常绿小乔木枸橼的成熟果实,药用其外皮,味苦、性辛温,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化痰止咳。既可用于治疗肝郁不舒、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痞满、胸胁胀痛、嗳气呕吐等症,又能理气利膈、宽中消痰,用于治疗痰饮咳嗽、胸膈不利等症。

  二者气味醇厚,香而不烈,“疏肝而不伤气”,健脾“为胃行其津液”,且不碍阴,有开上之功,非下降之品。两药合用时,佛手芳香辛散,苦温通降,以醒脾开胃、疏肝和胃、理气宽膈、行气止痛为主;香橼皮清香之力稍逊,行气之力亦差,然和胃化痰之功见长。二者相须为用,理气、宽胸、止痛、疏肝和胃、健胃化痰之力益彰,可谓性柔无伤中之弊,推为治疗肝胃不和的妙药。

  1.3 细辛-黄连
  
  细辛,味辛、性温,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上行入肺以发散在表之寒邪,下走肾经以散肾经之风寒,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牙痛、关节痛等。黄连,味苦、性寒,既能清泻肺胃之火,又治阴血不足,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疾,以及热病神昏、心烦失眠、胃火炽盛、口干口渴等症。两药合用出自《本草纲目》兼金散,原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李时珍谓其“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此药对中黄连苦寒、清热解毒、泻心胃之火;细辛升散走上、祛风止痛。二药联用,以细辛之辛散,引黄连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泻火、消炎、止痛之功。魏师临证处方时,常用于治疗胃火炽盛引起的胃脘疼痛、口苦兼见苔薄黄者,但需注意的是,细辛用量不可过大,以1~3 g左右为宜。苔黄厚腻者慎用。

  1.4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热淋涩痛等;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利胆祛湿,用于治疗疔疮肿毒、乳痈、尿路感染、湿热黄疸、慢性胃炎等。

  白花蛇舌草在《泉州本草》中谓其“清热散瘀,消痈解毒”,可治“痈疽疮疡,瘰疬”,其水煎剂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及抗肿瘤的作用;蒲公英的水煎剂也具有一定的抗菌及抗肿瘤的作用。魏师常于慢性胃炎中应用此配伍。所谓炎症,相当于中医的热毒之邪侵犯胃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力强,蒲公英消痈散结力强,两药合用,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排脓,使胃内热毒清解,令病灶局部的炎症消退;此外,白花蛇舌草尚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也可改善胃脘疼痛的症状。

  1.5 藿香-佩兰

  藿香,味辛、性温,气味芳香,为解暑上品,功能化湿、解暑、止呕,善治暑湿所致的胸闷不舒、倦怠无力,以及湿阻脾胃所致的纳差、恶心、舌苔白腻等。佩兰,味辛、性平,因其气香如兰而得名,功能解暑、化湿、和中。两药合用出自《时病论》之芳香化湿法,原治五月霉湿、秽浊之气,用时以鲜者为佳。

  藿香、佩兰伍用较为普遍。魏师常于夏秋雨季来临之初时应用,即所谓时令用药,此时发病多为暑湿致病,多见肢体重浊、困乏,兼见纳差、舌苔白腻等。此药对中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偏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祛暑湿;佩兰气味芳香,既能表散暑邪,又能宣化湿浊而定痛。二者皆以鲜品效力最佳,煎煮时宜后下,能芳香化浊、清热去暑、和胃止呕、醒脾开胃、增食益彰。临床亦可加用石菖蒲等增强化湿之功;若湿邪弥漫,消退缓慢者,宜加苍术、白蔻仁、厚朴等增强疗效。

  1.6 海螵蛸-浙贝母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味咸涩、性微温,既能收敛止血、收敛固涩,又能止酸止痛,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吞酸烧心、胃脘疼痛等。贝母有浙贝母与川贝母之分,其中川贝母偏于润肺,而浙贝母偏于清肺散结,并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两药合用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之乌贝散。两药联用时,制酸止痛之力益彰,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泛酸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1.7 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

  鸡内金,味甘、性平,功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又具涩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谷芽与麦芽皆味甘、性平,有启脾增食、宽中消积、和胃补中之功。麦芽消食力强,谷芽和养功胜;麦芽力猛,谷芽力缓;麦芽消面食,谷芽消米食。谷芽与麦芽联用可增强消食化积之功。临床每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患者,魏师常将炒鸡内金与炒谷、麦芽同用,鸡内金生发胃气、健脾消食;谷芽、麦芽疏肝解郁、启脾开胃。三药同用,开胃消食之力倍增。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2007年5月10日初诊。患者2006年9月因反复纳差、腹胀伴泛酸3个月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曾间断口服法莫替丁胶囊、吗丁啉片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诊见:纳差,乏力,肢体困重,泛酸,空腹时加重,并伴有烧心感,时有腹胀,嗳气,口苦,口中粘腻不爽,饮食无味,入睡困难,每晚睡眠5~6 h,诉近3个月体重减少1 kg,大便溏,小便正常,舌质黯红,苔白腻浊,脉滑数。魏师初诊拟方:桂枝15 g,白芍18 g,细辛3 g,黄连6 g,白花蛇舌草30 g,蒲公英30 g,佛手15 g,香橼皮15 g,乌贼骨30 g,浙贝母6 g,炒鸡内金15 g,炒谷、麦芽各30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泛酸明显减轻,胃纳有改善,近1周来未觉胃脘疼痛,腹胀缓解,大便渐成形,仍觉口中粘腻感,乏力伴口干。前方加藿香10 g、佩兰10 g、石菖蒲10 g、天花粉15 g。续服7剂。三诊:口干缓解,胃脘疼痛消失,食欲渐开,口中粘腻改善明显,舌苔薄白,睡眠变深,大便成形。继服二诊方2周后,调整处方去藿香、佩兰、石菖蒲,再服1个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长期口服中药煎剂,期间偶有调整。2008年1月行胃镜复查时未见明显异常,嘱其平时注意饮食休息,后症状无反复。

  3 结语
  
  对药使用得当,可使药物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协同,又各司其职,并可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功效,适应复杂病情。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云:“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本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魏师临证所用对药每获良效,皆为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中的精义奥妙,值得我辈在今后多加学习与揣摩。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