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辨证规范化;中医治法;文献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约1.2亿人[2]。目前,中医对CHB分型方法繁多而弥散,且缺乏统一客观的微观定性和定量指标,因而各地治疗经验缺乏可比性。为确定CHB中医临床证型构成分布和主次,进一步寻求和制定CHB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提供框架结构,笔者对近4年公开报道的8 768例CHB患者进行了临床证型的分类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选择符合CHB诊断标准、具有明确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排除标准
排除综述、个案、护理、动物实验类文章,临床重叠有重型肝炎、肝硬化的病例,无具体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文章;同一临床资料从不同角度发表的多篇文章只取其中一篇。
1.3 检索方法
网络检索和光盘检索了2005年1月-2008年6月中文期刊网、重庆维普、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所收录有关中医药研究CHB的学术论文999篇,撷取了含临床证型分类具体病例统计数据的论文72篇;刊物出版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Excel表格,以分类统计方法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4 统计归纳方法
对CHB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证型的种类、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及各组证型构成比的两两比较。
1.5 统计结果
搜集到文献报道确诊的CHB患者8 768例,性别明确的7 248例,其中男性5 080例,女性2 168例,性别不详1 520例;年龄7~78岁,平均年龄因各文献报道的均数不一难以明确,不同年龄段具体病例数据因各统计、划分方法不一,亦难以统计;病程最短1周,最长30年;中医证型名称涉及38种之多。
2 结果
2.1 证型归纳与构成分布
文献载录不同名称临床证型种类共38种,独立证型27种、7 292例,兼夹证型11种、1 476例。将27种独立证型按异名同类及主症、次症、舌苔、脉象的描述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证型4种(6 463例),少见和偶见证型6种(829例)。结果见表1。表1 8 768例CHB患者临床证型分布(略)
表1显示,8 768例CHB中,构成比居前两位,构成比超过20%的是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低于前两型而构成比超过10%的是肝肾阴虚证和瘀血阻络证。低于10%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热毒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两虚证和寒湿证。可以看出,CHB的一般证型按构成比高低依次为上述10种。
2.2 10种独立证型构成比间的两两比较
运用同组中两个构成比的χ2检验法,分析各证型组构成比的差异,除3、4组,5、6组,7、8组,9、1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组与第2、3、4组,第2组与3、4组构成比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前4组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故可将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视为CHB的常见证型,其中尤以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最为多见。见表2。表2 10种独立证型构成比间的比较(略)
3 讨论
CHB迄今尚无统一、客观的中医分型标准,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讨论制定了“慢性肝炎的证型分类”,分别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5种[3]。而本研究显示,CHB临床常见证型按构成比的高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和脾肾阳虚型。这一结果在结构上与上述标准大致相同,反映了目前CHB证型分类现状,但在顺序排列上有所偏差;同时反映出现行的辨证分型标准尚不完全符合CHB临床床实际,有待进一步完善或修订。本研究结果显示,CHB临床常见的证型有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这一结果为日后探讨和制定CHB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提供了新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郁脾虚证居首位,占28.48%,湿热中阻证居第二,占22.76%,二者合计超过50%,二证型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最常见证型,其结论与与叶氏等[4]结果相同。我们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发病之初的主要病理机制,“木旺克土”,肝郁则乘脾、犯胃,导致肝胃气滞、肝脾不和,进一步导致肝脾气血两伤,故调肝运脾为CHB治疗之常法[5]。至于湿热中阻型位居第2,我们认为湿热毒邪为本病发病之标,在此肝郁的基础上,湿、热、瘀、毒相互胶结,反复缠绵,致诸证为患。故有人提出湿热内蕴贯穿CHB病程之始终,治疗当以清热化湿为本[6],其观点与湿热中阻为本病常见证型的结果相合。
而肝肾阴虚证及瘀血阻络证构成比分别居于第4、5位,这可能与CHB病程中湿热疫毒蕴久、耗伤阴血和肝郁血滞、瘀阻血络的病理进展相关。观之临床,CHB患者出现五心烦热、失眠、腰膝酸软无力、牙龈出血等症,即是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之象;CHB日久迁延,向肝硬化发展多见有面色晦滞、胁下癥积、舌质紫黯或舌下脉络怒张等瘀血阻络的表现[7]。可见,该两证型为在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的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滋补肝肾或活血化瘀为最常见治疗方法。
此外,脾肾阳虚型构成比虽排在第5位,但构成比与前4种证型比较有明显差异,故我们觉得,该型在CHB临床尚不能作为常见证型。而在慢性肝病的中晚期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脾肾阳虚为常见证型,这与慢性肝病的中晚期肝阴耗竭、阴伤及阳、水液泛溢的病理机制有关。至于证型构成比中占16.83%的兼夹证型,虽位居第3,但由于是2种或多种复合证型的兼夹,难以视为常见证型,但这一现象从另一方面又反映了CHB病机复杂,症状多端,随着病情的变化,显示单纯的证候现象已逐渐发生改变,而兼夹证候将日趋增多,亦提示临床应随证变法,灵活变通。笔者认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为CHB常见独立证型,这一证型分布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HB的病理发展和变化机制,这一证型结构为进一步制定CHB新的辨证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框架结构。同时又提示我们,治疗CHB应以调肝运脾、清热解毒为基本大法,根据具体病情予以滋补肝肾或活血化瘀,尚须随证加减,灵活施治。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patitis B.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 dex[EB/OL]. http://www.who.int/ 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index.html.2000-10.
[2]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3] 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33(5):397.
[4] 叶永安,江 锋,赵志敏.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3):256-258.
[5] 阮公实.金实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3,23(7):7-8.
[6] 刘旭强,李秋伟,赵 杰,等.三仁化湿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85-86.
[7] 杨 利.金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撷菁[J].浙江中医药,1999,(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