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536 日期:2025-08-18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心悸;痞证;失眠;汗证;咳嗽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其应用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只要符合“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邪(热)阻滞”的发病机制,无论哪个系统的病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笔者临证使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验案4则。

  1 心悸

  案例1:患者,女,56岁,工人,2005年4月13日初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心电图示:室性早搏。西医予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心悸时作,伴胸闷憋气,常太息,头晕,眠差,多梦易醒,口苦口粘,体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可,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心率76次/min,律齐。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继服7剂后,心悸未作,诸症基本消失,未连续服药。

  2005年5月9日三诊:近日心慌又作,有空虚感,胸憋,脘腹胀闷,口干苦,纳可,大便溏,日2次。近日心电图示:ST-T改变,室早。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脉证仍为上热下寒之象,治疗仍以辛开苦降、和中化湿之法。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莲子心6 g,党参12 g,茯神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白豆蔻(后下)6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炙甘草6 g。继服7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本案以“心悸”为主要证候表现,并伴有胸闷憋气、心胸烦热、头晕、失眠、体倦乏力、腹胀便溏等。其发病机理为脾气素虚,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浊内生,阻于中焦,蕴而化热,湿(痰)热扰心,而致心悸,符合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另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有痰饮导致心悸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此基础上亦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故治疗当辛开苦降、健脾化湿、宁心安神并举。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收到满意疗效。此与痞证症状不同,而病机相类,故治疗方法基本一致。

  2 失眠、焦虑

  案例2:患者,女,55岁,大学教师,2005年11月10日初诊。4年前(绝经期阶段)出现睡眠多梦,恶梦连连,睡梦中常出现面部剧烈抽动,随之即醒,醒后恐惧,难以入睡,伴情志抑郁、烦躁。某医院诊为“焦虑症”,曾予口服百忧解每晚1片、依舒佳林早晚各1片,服药1年多来,症状无明显改善,仍睡眠差,恶梦多,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睡中面部抽动,每夜1~2次,有时更多,纳食欠佳,脘腹胀满,大便粘滞,1~3 d一行,头晕昏沉,心慌,烘热汗出,咽干口燥,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舌黯红,苔白、中根部淡黄略腻,脉弦细滑。诊为“失眠”,证属痰热阻滞,扰动心神。治以清化痰热、升清降浊、宁心安神。药用黄连10 g,黄芩12 g,法半夏10 g,干姜8 g,太子参15 g,枳实10 g,炒白术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交藤2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茯神20 g,生地黄12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11月18日二诊:药后睡眠好转,未做恶梦,未出现面部抽搐等症状,诸症皆减。近日因家务劳累,复感头昏,腹胀,大便粘滞不畅,每日一行,舌黯红,苔淡黄略腻,脉细滑。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炒栀子10 g,法半夏10 g,太子参15 g,干姜8 g,知母10 g,炒白术10 g,枳实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交藤15 g,茯神2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炙甘草6 g。继服7剂。

  2005年11月25日三诊:睡眠明显好转,未出现面部抽动,仍多梦,但无恶梦,头昏明显好转,仍有烘热、汗出,纳食可,大便基本正常,舌黯红,苔微黄,脉细滑。继以上法加滋阴敛汗之品。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太子参15 g,炒栀子9 g,炒白术12 g,枳实10 g,知母10 g,五味子10 g,山茱萸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交藤15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甘草6 g。继服7剂。
 
  2005年12月2日四诊:近1周自行将百忧解减至隔日晚半片,依舒佳林减至早晚各1/4片,诸症减轻,出汗减少,仍睡眠有梦,但无恶梦,近3 d头痛,枕部疼痛明显,恶心不吐,纳可,大便正常,舌黯红,苔白略腻,脉细缓。以上方加减,继进14剂而愈。

  按:本案主要表现为失眠、焦虑,并伴有中焦症状。析其机理乃中州不运,升降失常,痰湿阻滞,扰动心神,加之绝经之时,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不入阴所致。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治以升清降浊、清化痰热、平肝潜阳为法。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调理枢机,以和阴阳,而治其本。药后使中焦调畅,痰消热清,阴阳交通,心神自宁。

  3 汗证

  案例3:患者,男,27岁,外地来京工人,2006年11月2日初诊。出汗3~4年,并逐渐加重,日间自汗,动则益甚,夜间盗汗,烦躁失眠,口苦咽干,畏热喜凉,易疲倦,早泄,有时阳痿不举,脘腹胀,纳食可,大便粘滞不畅,3~4 d一行,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患者平素饮酒,喜食肥甘厚味。辨为湿热内蕴,阴阳失调。治拟辛开苦降、健脾化浊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温胆汤化裁:黄连10 g,黄柏10 g,半夏10 g,太子参15 g,莲子心6 g,竹茹10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交藤15 g,炒枳实12 g,苍术、白术各10 g,刺猬皮9 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9日二诊:盗汗消失,日间自汗不减,烦躁怕热减轻,睡眠好转,腹胀减,大便畅,日一行,他证同前,舌淡红,苔淡黄、根部腻,脉滑。药用黄连10 g,黄柏10 g,半夏10 g,太子参15 g,莲子心6 g,竹茹10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交藤15 g,炒枳实12 g,陈皮12 g,川牛膝10 g,煅龙骨、煅牡蛎各30 g,刺猬皮9 g。继服7剂。

  2006年11月17日三诊:自汗、盗汗症状已消失,烦躁怕热明显减轻,睡眠好,大便正常,早泄等症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中根部稍腻,脉滑。虑其下焦湿热未尽,守上方加减。处方:黄连10 g,黄柏10 g,知母12 g,太子参20 g,莲子心6 g,炒枳实12 g,半夏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茯苓15 g,泽泻15 g,川牛膝15 g,泽兰15 g,刺猬皮9 g,蜂房9 g。10剂。

  2006年12月11日四诊:患者自服上方2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早泄、阳痿明显好转。又以上方出入服药10剂而愈。

  按:汗证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的一种病证。本案主证是汗出,同时伴有上、中、下三焦的证候表现,上焦烦躁失眠,口苦咽干;中焦脘腹胀满;下焦早泄、阳痿,大便粘滞不畅。根据主证及平素饮酒、喜食肥甘的病因,进一步探究其病机,应为饮食伤及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常,导致湿热内蕴。湿热蕴结,不仅蒸腾津液外泄,而且壅遏三焦,气机失畅,而出现三焦症状。故以半夏泻心汤合温胆汤辛开苦降、健脾化湿,通过调理中焦来调畅上下二焦,故诸证皆愈。

  4 咳嗽

  案例4:患者,女,51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初由外感引起咳嗽,咽痒,咳少量白痰,持续2月余,自服甘草片缓解,此后间断发作。2006年10月,复因外感再次引发咳嗽,至今不愈。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血象正常,曾服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现证:咳嗽阵作,咽干痒,咳甚则干呕,咳少量稀白痰,晨起、夜间咳重,严重影响睡眠,喷嚏,流涕,对冷空气及异味敏感,口干口粘,食欲可,大便溏,每日1~2次,睡眠差,多梦易醒,舌淡红,苔淡黄腻,脉细滑。辨证为风邪犯肺,脾肺两虚。治拟疏风宣肺、利咽止咳、健脾调中。药用半夏泻心汤加疏风宣肺利咽之品:清半夏10 g,干姜10 g,太子参20 g,黄连10 g,桔梗12 g,荆芥12 g,蝉蜕9 g,地龙10 g,僵蚕12 g,连翘15 g,牛蒡子10 g,五味子10 g,远志10 g,乌梅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7年1月22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喷嚏、流涕明显减少,仍咽痒,纳可,大便溏而不畅,每日1~2次,眠差多梦,舌淡红,苔淡黄腻,脉细滑。继守上方加减:清半夏10 g,干姜10 g,黄连10 g,党参15 g,远志10 g,莱菔子15 g,紫苏叶10 g,牛蒡子10 g,蝉蜕9 g,荆芥12 g,地龙10 g,僵蚕12 g,五味子10 g,乌梅10 g,辛夷10 g,白芷10 g。继服7剂。

  2007年1月29日三诊:药后咳嗽继续好转,日间基本不咳,偶有喷嚏流涕,咽痒轻,纳食可,大便溏,粘滞不畅,每日1~2次,眠差多梦,舌淡红,苔淡黄腻,脉细滑。虑其咳嗽明显减轻,上焦之邪已去其大半,中焦脾虚湿阻之象仍无改善,故治疗以中焦为重点,兼治上焦。继用半夏泻心汤加入疏风缓急之品:黄连1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干姜10 g,太子参15 g,炒枳实10 g,石菖蒲19 g,远志10 g,蝉蜕9 g,僵蚕12 g,地龙10 g,辛夷10 g,白芷1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6 g。继服7剂。

  2007年2月5日四诊:患者药后咳嗽消失,无咽痒、喷嚏、流涕等症,仅时有咽干,纳可,大便基本正常。因不愿再服汤药,遂予加味保和丸、养阴清肺丸巩固治疗。

  按:本患者中医诊为“咳嗽”,其病因病机为平素脾虚,运化失常,痰湿内生;化源不足,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久咳失治,肺气更虚,从而形成反复不愈的恶性循环。从标本来讲,脾肺虚为本,感受风邪而咳为标。故以疏风缓急、止咳利咽治其标,辛开苦降、调和中焦治其本。方用半夏泻心汤加疏风宣肺止咳之品。全方寓疏风缓急、利咽止嗽、升清降浊之功。诊疗2次后,咳嗽基本消失,上焦之邪已去其大半,中焦脾虚湿阻之象仍无改善,故治疗转为以中焦为重点,兼治上焦,药用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入疏风缓急之品。经过治疗,二焦之证皆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