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红,程凤宽,周秀英,马林,陈强,邱超,芦红
【关键词】 麻痹性斜视;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
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对麻痹性斜视进行诊治,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并与西医传统疗法相对照,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2例均为在本院针灸科和眼科就诊的麻痹性斜视患者,其中住院患者58例,门诊患者24例。根据患者就诊先后,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3~79岁,平均43岁;病程1~63 d,平均28 d;其中外伤所致15例,炎症因素11例,脑血管病8例,糖尿病5例,不明原因2例。对照组41例,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18~81岁,平均42岁;病程1~71 d,平均27 d;其中外伤所致16例,炎症因素10例,脑血管病9例,糖尿病5例,不明原因1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及有关文献标准拟定。①眼球运动检查:让患者向6个诊断眼位注视以寻找麻痹肌;②复像测定:先测定是同侧复像还是交叉复像,再确定是水平分离为主还是垂直分离为主,复像有无倾斜,按6个诊断眼位查出最大分离方位及周边物像属何眼;③综合分析代偿头位。所有患者均按上述标准经眼科专家确诊后纳入。
1.3 排除标准
①病因为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者;②重症肌无力患者。
1.4 中医辨证分型
1.4.1 风邪袭络
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苔白、脉浮等表证。
1.4 2 脾虚气弱
目珠偏斜,转动不利,患者素体虚弱或病后正气亏虚,伴食少、懒言、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1.4.3 肝阳化风
黑睛突然偏斜不动,头晕目眩,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1.4.4 气滞血瘀
黑睛猝然偏斜,伴头痛或胸闷等症,或因患者平素情志不畅,烦闷抑郁而致气滞血瘀,或因外伤瘀血,瘀阻于目系脉络所致。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主穴、主药及操作
取穴:患侧阳白、四白、睛明、瞳子髎,双侧肝俞;药物:复方当归注射液(江西桔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6020138)。操作方法: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容量5 mL,针头0.45 mm×16 mm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3 mL,缓慢进针约2/3,有针感时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肝俞每穴注入1 mL,其他穴位每穴注入0.2 mL,拔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局部以以防出血。
2.1.2 配穴药物及操作
①风邪袭络型:配风池(双),药用柴胡注射液(长治市三宝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4021460);②脾虚气弱型:配脾俞(双),药用黄芪注射液(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51021776);③肝阳化风型:配太阳(双),药用天麻素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0013046);④气滞血瘀型:配膈俞(双),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山西亚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4020768)。操作方法:每穴注入相应药液1 mL。
2.1.3 疗程
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 d,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2.2.1 西药治疗
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每次各20 mg,每日3次;肌苷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 mL,每日1次;三磷酸腺苷40 mg、乙酰辅酶A 100 U、细胞色素C 15 mg(使用前做过敏实验)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500 mL内混合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2 遮盖单眼法
每日遮盖单眼,两眼交替进行。连续治疗36 d统计疗效。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治愈:无复视和眩晕,正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复视消失,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可舒适使用双眼;眼球运动自如;眼位基本正位。好转:正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复视消失,双眼单视野扩大,正常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代偿头位减轻,具有双眼单视功能;麻痹肌运动受限较前有改善,但仍可查见。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大部分存在,干扰正常工作和生活。
3.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5。表2 治疗组各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略)注:各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麻痹性斜视属中医学“风牵偏视”、“神珠将反”范畴。运用中药汤剂辨证及针灸治疗本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也多有报道[1-2]。笔者采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该病,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发挥经络、针灸和药剂的三重作用,综合穴效和药效两大效应,从而提高整体疗效。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经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后,复视、眩晕、步态不稳、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头位偏斜等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中医认为,麻痹性斜视是因风中经络,导致眼部受邪一侧的经络气血运行不利,使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内经》云:“诸脉者皆属于目……肝受血则能视。”故病因与肝脏关系密切,其治则应为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以调肝养目。分析其病因病机,其发病又与全身病情及体质相关。隋代《诸病源候论·目偏视》:“目是五脏之精华,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因此,根据不同体质因素临床又分为风邪袭络、脾虚气弱、肝阳化风、气滞血瘀4个证型。
根据以上的辨证分析,本研究设定的主要注射药物为复方当归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红花,功用为行气活血、养血柔肝、疏经通络。选定主穴:患侧阳白、四白、睛明、瞳子髎均为患眼周围取穴,可活血通脉、调整眼部经气、改善眼部循环和营养代谢;肝俞(双)为远端取穴,为肝之背俞穴,可调肝养血、明目祛风,且肝俞属膀胱经,膀胱经起始穴为睛明,由肝俞注射用药,穴位的主治作用与药物的药理作用一致,穴效药效协同作用,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如风卷残云,可获良效。根据辨证分型选加配穴及药物,风邪袭络型用柴胡注射液疏散外风、升阳解郁;风池为少阳胆经要穴,且为手少阳、足少阳、阳维之会,其功用疏风散邪、平肝降逆,善治目疾。药物与穴位归属同经,功用一致,激发经气,抗病祛邪。脾虚气弱型予黄芪注射液补脾益气、升阳固表。据中医五轮学说,睑胞在脏属脾,睑胞开合与脾之胜衰有密切关系,脾俞穴可调养脾气,升举迟缓无力之眼胞;药穴同功以达补脾益气之效。肝阳化风型以天麻素注射液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穴取太阳,功效疏风解热,善治头痛目疾;穴药合力,直达病所,改善脑组织循环和脑细胞的氧代谢,从而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则目疾可愈。气滞血瘀型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理气通经;膈俞为血会,调血要穴。穴药互补,协同一致,共奏理气活血之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运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关键在于用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医经穴与脏腑络属关系为线索,辨证取穴选药,使穴位的主治作用与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穴位的脏腑络属与药物的性味归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高的穴药效应。
【参考文献
】
[1] 欧阳应颐,张锡芳,尹 勇,等.针刺治疗眼肌麻痹76例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4,23(8):452.
[2] 边运彬,陈伟红,李 华.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36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2,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