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35例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286 日期:2025-08-05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观察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芪地降糖复胰胶囊和针刺治疗,对照组75例单纯予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测定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97.14%,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7.14%、74.28%,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和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TG、TC 及LDL-C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和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关键词】 脑梗塞 糖尿病并发症 中药疗法 针刺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Qidijiangtangfuyi capsule and acupuncture on diabetic cer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0 cases with diabetic cer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n=35) were treated by routine therapy.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n=35) were treated by combination of routine therapy, Qidijiangtangfuyi capsule and acupuncture.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 blood lipid (including TC, TG,HDL-C and LDL-C) and hemorrheology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high shear rate,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low shear rate plasma viscosity, and fibrinogen) were observed for evaluating effect. Results The obvious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65.71%, 97.14%)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7.14%, 74.28%,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 between pre- and post-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P&<0.01).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1). TG, TC and LDL-C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Qidijiangtangfuyi capsule and acu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treat diabetic cerbral infarction, and it can improve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hemorrheology.

  【Key words】 Cerbral infarction; Diabetic complication; Acupuncture-therapy

  脑血管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性心脏病和糖尿病肾病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3个主要原因。而脑血管病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多。临床主要表现为中风后出现神志、运动、语言及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障碍。2006-01—2008-02,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糖尿病性脑梗死35例,并与单纯常规治疗35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①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②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③病程6 h~3日;④排除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以及有卒中病史且遗留严重后遗症者;⑤排除感染、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

  1.2 一般资料

  全部70例均为河北省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内科(40例)及河北省张北县中医院中医科(30例)住院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48~79岁,平均(64.52±9.38)岁;合并高血压病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14例;空腹血糖(FPG)(11.87±2.21)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5.28±3.87)mmol/L。对照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46~78岁,平均(65.14±9.73)岁;合并高血压病19例,冠心病16例; FPG(11.54±2.65)mmol/L,2 hPG(15.12±3.98)mmol/L。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3,4]

  阿司匹林100 mg,每晚1次口服;脑蛋白水解物2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4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芪地降糖复胰胶囊口服和针刺治疗。

  1.3.2.1 芪地降糖复胰胶囊口服

  芪地降糖复胰胶囊由生黄芪、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知母、麦门冬、丹参、川牛膝、益母草、薏苡仁、浙贝母、川芎、厚朴按3∶3∶2.5∶2.5∶2.5∶2∶2∶2∶1.5∶1.5∶1.5∶1.5∶1∶1比例组成,煎煮提取,浓缩烘干粉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0.5 g,含生药2 g,由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制备,为科研用药。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1.3.2.2 针刺治疗

  取穴:风池(双)、百会、四神聪、完骨(双)。伴失语、吞咽困难加承浆、天突;上肢症状甚加臂(患侧)、手三里(患侧)、尺泽(患侧)、内关(双);下肢症状甚加血海(患侧)、足三里(患侧)、太溪(患侧)、三阴交(双)。平补平泻,留针30~4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周日休息1日。

  1.3.3 疗程及其它

  2组疗程均为4周。2组均应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用混合人胰岛素甘舒霖30 R治疗,早餐前30 min和晚餐前30 min各1次,应用合适剂量将血糖控制在FPG 7.0~7.5 mmol/L,2 hPG 10.0~11.5 mmol//L;对并发症和伴发疾病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调整血压、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体温等。但治疗组禁止使用钙拮抗剂,对照组禁止使用活血化痰开窍类中药。

  1.4 观察指标

  1.4.1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观察用药后有无不适感觉,并结合上述指标,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4.2 疗效性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测定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和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

  1.5 疗效标准[5]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减少或增加18%以上。基本治愈+显著进步为显效,显效+进步为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2.86±7.56)分、(11.58±4.3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2.31±7.87)分、(16.22±5.42)分,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和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TG、TC 及LDL-C、HDL-C变化比较

  见表3。表3 2组治疗前后TG、TC 及LDL-C、HDL-C变化比较(略)

  由表3可见,治疗组治疗后TG、TC 及LDL-C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4。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略)

  由表4可见,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和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5 2组胰岛素用量比较

  将血糖控制在FPG 7.0~7.5 mmol/L、2 hPG 10.0~11.5 mmol/L,治疗组胰岛素用量为(25.42±4.26)单位/日,对照组胰岛素用量为(35.48±5.87)单位/日,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所需胰岛素用量较少。提示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法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可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

  2.6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而且治疗后通过肝、肾、心功能及血、尿、粪常规检测,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无糖尿病患者多2倍[6],而以脑梗死为多见。目前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之脑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脂质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动脉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有关。糖尿病性脑梗死属中医学消渴、中风范畴。多为气阴两虚、痰瘀同病而阻滞脉络所致,治疗关键在于益气养阴、活血祛痰通络。芪地降糖复胰胶囊方中生黄芪、山药、茯苓健脾益气;熟地黄、山茱萸、知母、麦门冬补肾养阴生津;丹参、川牛膝、益母草、川芎活血化瘀;薏苡仁、浙贝母、厚朴祛痰利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养阴、祛痰化瘀、疏通脉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黄芪、熟地黄具有降血糖作用;动物实验证实,黄芪还可能有脑保护作用,脑梗死早期应用黄芪有效可能与改善梗死灶周围缺血半影区的缺血有关[7]。茯苓、薏苡仁、浙贝母、丹参、川牛膝、益母草、川芎具有改善血脂和血液黏稠度的作用;丹参、川芎等活血药物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对血管内皮起到直接保护作用[8]。以上药物合用可降血糖,改善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黏度,降血脂,促进血液流动,扩张脑血管,改善糖尿病脑缺血。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已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我们在临床中根据糖尿病性脑梗死的病理特点确立了醒脑开窍、益气养阴、通经活络的治则。其中百会、四神聪醒脑开窍;风池、完骨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可疏通头两侧经络之气;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三阴交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承浆、天突、臂、尺泽、血海、足三里、太溪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言语及肢体运动功能;血海为阴血汇聚之处,能养阴活血,祛瘀通脉;足三里还可健脾益气补虚。以上穴位配合既可醒脑开窍、益气养阴,又可通经活络。现代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的作用[9];内关穴可改善患者的左右心输出量,改善脑血氧供应[10]。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对糖尿病脑梗死所致偏瘫不遂有显著疗效。另外,针刺对失调的神经、内分泌代谢系统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改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针刺的疏通脉络作用可改善高黏血症[11]。

  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通过药物与针刺的协同作用,能降低血糖、血脂,有效调整机体的代谢紊乱状态和改善高黏血症。且能增加急性脑梗死区的血液供应,改善脑微循环障碍,保护脑细胞,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患者受损功能活动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7-1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1998年)[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5):259-261.

  [4]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 73-75.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383.

  [6]刘新民.内分泌代谢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19.

  [7]柴耀辉,秦震,姚景莉.黄芪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前瞻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4):216-218.

  [8]孙爱红,施赛珠.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机理探讨[J].中医研究,1999,9(2):23-26.

  [9]袁晓军,郝喜书,赖仲平,等.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5):285-286.

  [10]熊杰,李亚东,张纬.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变的动态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2):33-35.

  [11]谌剑飞,马雅玲,蔡绍华,等.针刺对糖尿病的抗凝与逆转胰岛素抵抗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4):5-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