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介入治疗 护理
介入治疗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广泛运用于肿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并对其治疗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1月,我院对29例肿瘤病人实施了介入治疗。男18例,女1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9岁,平均30.9 岁。肝癌19例, 子宫癌10例。
2 护理体会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在介入治疗前首先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所了解,避免紧张、恐惧情绪,护士用和蔼的语气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及手术全过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少许不适感,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放松,积极配合治疗。
2.1.2 皮肤准备 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去除皮脂,指导患者洗浴时勿用力擦洗。改善局部情况,避免局部感染。
2.1.3 胃肠道准备 其次改善全身情况,注意营养调配,治疗前一天勿食易产气油炸食物,因会影响介入治疗,并会引起治疗中呕吐等不适,故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6h。
2.1.4 介入治疗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2.2 治疗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治疗中护士始终在患者身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绝对制动,以防损伤其他器官;在治疗的间歇随时为患者调整体位,使患者得到休息,利于治疗。
2.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定时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心衰脑梗、心梗等出现时,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穿刺部位及生命体征护理 术后6 h内严密测T、P、R、BP、神志意识的改变,24 h内平卧,手术侧肢体伸直位制动12 h,注意肢体血供、皮温、颜色、感触觉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甚至消失。如有肢体循环障碍,应行正确肢体功能锻炼,可抬高患肢予以热敷、按摩,并观察症状有无改善,如疑有股动脉栓塞,出现肢体发麻,则禁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
2.3.2 发热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热大多是由于肿瘤坏死产生吸收热,一般在38.0℃-38.5℃,不超过39℃。术后1周左右,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范围,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
2.3.3 胃肠道反应护理 介入治疗后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其中1例出现顽固性恶逆,一般以胃复安可缓解。注意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呃逆频繁者可予以利太林20 mg肌内注射,严重者可用灭吐灵内关封闭加穴位针灸。呕吐时嘱患者深呼吸,头偏向一侧,观察并记录呕吐物,排泄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先兆,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被污衣被。
2.3.4 饮食护理 术后先以少量流质温凉为宜,第2日可以半流质,第3日起可以恢复正常饮食,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但口味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2.3.5 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和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因为导管拔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患者术侧下肢未绝对制动,发生穿刺部位血肿也难免,但要及早发现重新包扎处理,以防隐患发生,发生血肿和出血常因局部压迫不当,反复多次穿刺血管,术后穿刺侧肢体过早屈曲,活动,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术后患者应卧床24 h,穿刺侧肢体平伸,穿刺处压沙袋,嘱患者在咳嗽或移动身体时用手压迫穿刺部位,防止穿刺点包扎敷料松动移位。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患者精神状态,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出,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即肢体远端皮肤温度、色泽、脚趾动度和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1]。
参 考 文 献
[1]张金山.现代腹部介入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9-8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