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263 日期:2025-08-0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急性病 肾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范畴。我们将其分为6型辨证施治,并结合西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因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肾;或因感受疮毒,湿热内侵;或因涉水雨淋,水湿浸渍;或劳倦过度,肾气受损而发病。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主症为水肿、腰痛、头痛、纳差、乏力。三脏功能失调也影响三焦、膀胱功能。由于肺气不宣,影响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更不能升清泄浊,而出现肾虚则水气泛滥,又加重肺、脾、肾俱虚。西医检查除上述主要表现外,重点为水肿、高血压、血尿及管型尿,严重时少尿甚至尿闭、心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等。若治疗、休息或护理不当少数可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2 临床分型及治疗

  2.1 风水浸表型

  相当于肾小球肾炎早期表现,怕冷肢寒,眼睑水肿,逐渐从上至下全身水肿,以上半身为重,来势较快,或兼有咳嗽气喘,尿少短赤,咽及扁桃体红肿,舌红苔薄白,脉沉紧。体温正常或低热至中热。尿蛋白(+~++),少许红细胞管型,肾功能一般无损害。治宜祛风清热利水。药用:金银花10 g,连翘10 g,野菊花6 g,白茅根30 g,车前子(另包)15 g,泽泻10 g,茯苓10 g。血尿明显加小蓟10 g、栀子6 g、蒲黄12 g、生地黄15 g、藕节10 g;水肿严重加猪苓10 g、桑白皮10 g;尿蛋白不退用黄芪汤加味:黄芪30 g,党参30 g,白术12 g,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西医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常规应用对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药物均可选用,彻底清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灶。抗生素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10日后改为口服抗生素,如利君沙或螺旋霉素维持1个月。也可用长效青霉素,以巩固疗效。70%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可伴高血压,上方加生石决明30 g、黄芩10 g、杜仲15 g。效果不显时用利血平或其它降压药。

  2.2 肾虚水浸型

  此型多因病初未经适当治疗或休息不充分、饮食不注意、感染未控制等情况下病情加重,表现为面目及遍身水肿,畏寒肢冷,身困倦怠,小便少,水肿逐日加重,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舌胖有齿印,脉沉细。血压正常或偏高,尿蛋白(++~++++),可见透明、颗粒、红细胞管型,肾功能轻度受损。治宜温肾健脾利湿。药用:桂枝20 g,茯苓12 g,党参20 g,黄芪30 g,泽泻15 g,车前子(另包)15 g,陈皮10 g,白茅根30 g,桑白皮10 g,大枣5枚。西药抗生素继续服用。水肿顽固者可加用双氢克尿噻50 mg,每日3次口服;氯化钾片0.6 g,每日3次口服。着重加强利尿消肿,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以防转为慢性。低盐饮食,供给易消化清淡高营养食物,以防蛋白质丢失过多体质消耗而不利肾功能恢复,基本以卧床治疗为妥。

  2.3 湿热蕴结型

  表现为头痛头晕,烦热,皮肤光亮,胸腹痞闷,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疲乏无力,纳差,面目水肿,唇紫舌红,苔黄而腻,脉弦而滑。血压轻度及中度升高,尿蛋白(+~+++),尿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少许,肾功能轻度受损。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消肿。药用:黄芪30 g,山药15 g,生石膏10 g,小蓟6 g,泽泻15 g,连翘12 g,大黄6 g,车前子(另包)15 g,白茅根30 g,赤小豆10 g,麻黄6 g,野菊花6 g,石决明20 g,黄芩10 g,生地黄10 g,鱼腥草12 g。西药抗生素继续口服,潘生丁降低血液黏稠度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协助排尿,加用消炎痛抑制变态反应,二者合用效果更佳。部分患者有消化道反应时不用。

  2.4 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型

  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此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水肿不显,脉滑而有力。尿常规正常或微量尿蛋白,少许红细胞。治宜理脾益肾,清除余邪。药用:茯苓10 g,黄芪15 g,制附子6 g,淫羊藿10 g,山药10 g,墨旱莲6 g,侧柏叶10 g,通草10 g,女贞子10 g。潘生丁继续服用,抗生素可停用。

  2.5 脾虚湿盛型

  多由于治疗不规范或疗程不够、休息不充分而造成,表现为纳差,乏力,水肿,舌淡苔厚腻,脉滑无力,尿有少量蛋白及管型。治宜健脾利湿,益气利水。药用: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0 g,厚朴6 g,薏苡仁10 g,佩兰6 g,车前子12 g,焦三仙各10 g,党参10 g。经上方治疗3~4周诸症可明显缓解或消失。

  2.6 瘀血阻络型

  此型多见于病情重,发展迅速,血压未很好控制或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头痛,心悸,气喘,唇紫,腰困,尿赤等。治宜活血祛斑,理血通络。药用:当归10 g,赤芍药8 g,红花6 g,丹参10 g,益母草10 g。血压偏高加杜仲8 g、秦艽6 g、天麻8 g;心悸加柏子仁10 g、远志10 g;血尿加白茅根30 g、茜草10 g、小蓟6 g。保护肾小球可服用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

  3 体 会

  急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5~8岁儿童,成人也不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多见,诊断一般不难。《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阴结谓之水。”此三阴结指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道受阻,故出现水肿、血尿、头痛、腰痛等症状。西医在排除感染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后可确诊。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高血压、血尿等。我们在临床诊疗中体会到,本病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得当,合理用药,一般在1周内症状可明显改善,1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3~6个月痊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短,副作用少,患儿及家属易接受,很少复发或转为慢性。但应强调必须按照医嘱中西医结合治疗,证候好转或消失后不能自行停止治疗,否则易复发或加重,给复治带来困难。待症状消失、检查尿常规正常后还应维持服药3~6个月,必要时需1年,症状重时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若一旦发生炎症,及时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