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250 日期:2025-08-05 来源:论文网

     作者:郭孟祥 王光辉 王彦奎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糖尿病神经病变 甲钴铵片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1%~91%的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1]。我们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甲钴胺片治疗DPN 5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均为本院2005-03—2007-03神经内科门诊2型糖尿病(DM)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1~81岁,平均(59.90±10.24)岁;DM病程2~30年,平均(9.57±7.03)年;DPN病程6个月~15年,平均4年。西药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64.62±7.86)岁;DM病程3~14年,平均(8.17±5.76)年;DPN病程5个月~14年,平均3.5年。中药对照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44~75岁,平均(60.06±10.18)岁;DM病程2~20年,平均(8.26±6.28)年;DPN病程6个月~12年,平均3.8年。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①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等;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肌电图示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③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病变。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脑、肾疾病者; ②合并糖尿病足者;③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者;④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及感染者;⑤妊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炎等所致的高血糖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3组均予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基础上(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1.4.2 治疗组

  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5~15 g,红花10~20 g,川芎5~10 g,赤芍药10~15 g,当归5~10 g,生地黄5~20 g,牛膝6~10 g,柴胡10~12 g,枳壳6~10 g,鸡血藤10~20 g,黄芪20~60 g。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同时予甲钴胺片(石家庄制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0050168)0.5 mg,日2次口服。

  1.4.3 西药对照组

  予甲钴胺片0.5 mg,日2次口服。

  1.4.4 中药对照组

  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及煎服方法同治疗组。

  1.5 疗程

  3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肢冷或肢体灼热、麻木、疼痛、无力,皮肤色黯、干燥)观察及统计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双侧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应用丹麦DISA2500C型肌电图仪)。

  1.7 疗效标准[3]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3 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转贴于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 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5017(34.0)27(54.0)6(12.0) 44(88.0)△西药对照组295(17.2)12(41.4)12(41.4)17(58.6)中药对照组328(25.0)18(59.4)5(15.6)27(84.4)
  与西药对照组比较,P<0.01;与中药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治疗组、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与西药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3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3组均有肢体麻木、疼痛乏力、肢冷或肢体灼热、皮肤色黯及皮肤干燥症状,治疗后3组患者肢冷、乏力、皮肤色黯、麻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肢体灼热、皮肤干燥症状改善较西药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明显。

  2.3 3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见表2。表2 3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略)

  由表2可见,3组治疗前组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

  3 讨 论

  DNP发病机制与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及免疫异常等有关,主要影响血管和血流动力学,使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病。大量研究也证明DPN患者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强,全血黏度增高,为瘀血阻络说提供了客观依据[4]。DPN属中医学痹证、血痹范畴。消渴之初,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致血液黏滞,血脉瘀塞而为血瘀。正如《医林改错》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故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是DPN的治疗原则。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实为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之变通方。方中桃仁性平味苦,活血祛瘀;红花、川芎性温、味辛,红花活血祛瘀通络,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药性微寒、味苦,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当归性温味甘平,补血活血止痛;生地黄性寒味甘苦,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上共为君药。柴胡、枳壳性微寒、味甘平,行气活血,为臣药。牛膝性平、味苦酸,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为佐药。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通络,为使药。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寓意“气行则血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功。纵观全方可谓不寒不热,气血双调,活血而不伤阴,祛瘀又能生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红花、赤芍药、鸡血藤等活血通络药可降低血液黏度,扩张周围血管,增加血管内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对肢体麻木疼痛有较好疗效[2]。临床观察表明,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甲钴胺片治疗DPN具有标本兼治、疗效显著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华传金,仝小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3,22(3):59-61.

  [2]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1.

  [3]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3-341.

  [4]陈利国,马民,屈援,等.糖尿病血瘀证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14-116.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