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糠疹 玫瑰 中药疗法 汤剂
玫瑰糠疹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西医一般给予抗过敏治疗,但疗效不显著,病程较长,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2007-01—12,我们采用凉血透疹汤治疗玫瑰糠疹41例,并与复方青黛丸治疗41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2例均为本院皮肤科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14~48岁;病程<2周39例,>2周2例。对照组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14~49岁;病程<2周40例,>2周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1.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皮肤病学》[1]相关标准确诊。
1.2.1.2 中医辨证分型[2]
①风热蕴肤证: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少量糠粉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②风热血燥证: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
1.2.2 纳入标准
①临床诊断为玫瑰糠疹;②2周内未用过其他任何类型的抗组胺药物;③治疗期间不用其它抗组胺药物。
1.2.3 排除标准
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②孕妇或有严重肝肾疾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①予凉血透疹汤。药物组成:生地黄30 g,赤芍药9 g,当归9 g,紫草15 g,牡丹皮9 g,荆芥9 g,防风9 g,蝉蜕6 g,桃仁9 g,红花9 g,知母9 g,刺蒺藜9 g,生甘草6 g。加减:发热者加生石膏30 g;瘙痒甚者加苦参12 g、徐长卿12 g;风热蕴肤证加桑叶9 g、浮萍9 g;风热血燥证加夜交藤9 g、白芍药9 g、鸡血藤12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②炉甘石洗剂,每日3次外擦。
1.3.2 对照组
①予复方青黛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②炉甘石洗剂,每日3次外擦。
1.3.3 疗程
2组均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皮疹消退,痒感消失。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时有轻度瘙痒。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
2 结 果
2组临床疗效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2组结果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于其好发于春秋季节(病毒活跃期),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病毒感染学说[4]。也有认为与细菌、真菌或寄生虫以及过敏等因素有关[1]。虽然本病有自限性(4~8周),但有报道28%的病例治愈后有复发,有些病例可延长至6个月以上[5],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给以抗组胺药物内服,因而疗效不确定。
玫瑰糠疹属中医学风热疮范畴,认为其原因是由于过食辛辣,或五志过极化火,致机体血分蕴热,热伤阴液而化燥生风,复加风热外感,内外合邪,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医宗金鉴》云:“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外科正宗》又云:“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起白屑。”辨证分为风热蕴肤与风热血燥2型[2],治宜凉血清热化斑,活血消风止痒。凉血透疹汤方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紫草入营血,以清解血分之瘀热,具凉血消斑之效;参入桃仁、红花以防血热相搏、胶结难解而病程缠绵,恰合“截断扭转”之旨;蝉蜕、石膏共用解肌清热,使在肌表之风热有外泄之机,配合辛温可防单用寒凉而凉遏肌腠,增强开郁达邪之功;刺蒺藜走表达郁,对热伤阴血而致的血分蕴热皮肤瘙痒效力极佳,《本草求真》谓之“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无不效”。甘草调和诸药,并有缓和病势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地黄、赤芍药有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抗渗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紫草、甘草既有抗病毒作用,又可抗变态反应。其中紫草广泛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多种炎症有抑制作用[6]。牡丹皮和徐长卿所含丹皮酚能显著抑制5-羟色胺、组胺和缓释肽等炎性介质,抑制多形核细胞向炎症区移行浸润,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显著抑制作用[7]。
本观察表明,凉血透疹汤配合炉甘石洗剂治疗玫瑰糠疹疗效堪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5-776.
[2]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8-14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
[4]黄一锦,张益珠,李雅莉.窄谱UVB照射治疗与四组药物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9):536-537.
[5]范瑞强,廖元兴.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653-655.
[6]骆和生,罗鼎辉.免疫中药学:中药免疫药理与临床[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64.
[7]施杞,秦万章.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第十二卷:皮肤科[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1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