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1-01—2003-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253 日期:2025-08-0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脑出血 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1-01—2003-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本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60岁;病程1~4日;基底节区出血23例,脑叶出血5例,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20 mL 17例,20~30 mL 10例,&>30 mL 3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3岁,平均59岁;病程1~3日;基底节区出血20例,脑叶出血6例,小脑出血3例,脑桥出血1例;出血量&<20 mL 9例,20~30 mL 19例,&>30 mL 2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按常规处理,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治疗并发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①急性期(发病后1周内)采用宁血法。治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为主。基本方:生地黄20 g,白芍药20 g,牡丹皮15 g,川牛膝15 g,黄芩15 g,栀子15 g,胆南星15 g,天麻15 g。肝阳暴亢加钩藤15 g、石决明20 g;风痰偏盛加制半夏15 g、茯苓20 g;痰热腑实加全瓜蒌15 g、大黄15 g、芒硝20 g。②恢复期(发病1周以上)采用活血法。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消肿为主。药用:桃仁15 g,川芎15 g,丹参15 g,赤芍药15g,葛根15 g,三七粉(冲)5 g。每日1剂,煎汁250 mL,分2~3次口服或鼻饲(三七粉冲服)。2组均20日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2]。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能扶杖行走,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未达上述标准。同时复查头部CT,以残留血肿量评定血肿吸收情况:残留血肿量≤25%为基本吸收,26%~50%为大部分吸收,51%~75%为部分吸收。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治愈17例,占56.67%;好转11例,占36.67%;未愈2例,占6.66%。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30例,治愈5例,占16.67%;好转17例,占56.67%;未愈8例,占26.66%。总有效率73.3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治疗组30例,基本吸收18例,占60.00%;大部分吸收10例,占33.33%;部分吸收2例,占6.67%。对照组30例,基本吸收8例,占26.67%;大部分吸收12例,占40.00%;部分吸收10例,占33.33%。2组基本吸收率和大部分吸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出血产生主要由于脑组织局部出血,血肿形成所引起的脑水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坏死等[3]。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加快血肿吸收治疗是关键。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治疗可很快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西药尚无有效药物消除颅内血肿。

  中医学认为,出血为离经之血,故脑出血属于血瘀范畴。清代名医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治疗血证的四大要法,由于脑出血不同于其他血证,我们认为宁血、活血应为基本治疗原则。为避免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出血范围扩大或再次出血,不主张早期特别是出血活动期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针对脑出血急性期以风、火、痰、热等标实证为主的病机特点采用宁血法,宁血指用药勿过于温燥,以免耗血动血引起再次出血,寓清热凉血、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之意。中药方中生地黄性寒、味甘苦,清热凉血,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二者共为君药;白芍药柔肝止痛、养血补阴,黄芩凉血止血、清热泻火,二者共为臣药;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栀子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共为佐药;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归经,为使药。诸药合用,起到清热凉血、化痰熄风的作用。恢复期病情已趋稳定,应转入活血为主治疗,以尽快消除血肿,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恢复神经细胞功能。而活血法宜贯穿于恢复期全过程。中药方中丹参活血养血不动血;三七粉活血化瘀兼定痛;桃仁有活血润肠之功;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诸药配伍,达瘀肿消散、脉络复通、血行循道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有止血、强心利尿、降血糖作用;白芍药能改善大脑皮质紊乱状态,有降压作用;川牛膝有降压利尿作用;牡丹皮、黄芩有解热镇静作用;胆南星、天麻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川芎、赤芍药均有不同程度的钙通道阻滞作用[4],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赤芍药可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发生溶解[5];丹参、三七粉等活血化瘀药物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还能提高神经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6]。

  我们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服中药,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恢复期采用活血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血肿吸收情况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颅内血肿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康复预后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32.

  [4]高贤钧.中草药钙通道阻滞的研究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7):447-448,425.

  [5]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114-353.

  [6]权晓理,张慧.桃核承气汤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24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5):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