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施志明治疗卵巢癌的经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943 日期:2025-08-0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中药疗法 名医经验 施志明

  施志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学会中医肿瘤分会委员兼秘书。施志明主任潜心研究恶性肿瘤的治疗2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常获良效,现将其治疗卵巢癌的经验介绍如下。

  卵巢癌是指发生于卵巢表面体腔上皮和其下方卵巢间质的恶性肿瘤。卵巢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3位,而死亡率却占第1位,超过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之和。卵巢位于盆腔,体积虽小,却是肿瘤的好发器官,其肿瘤分类之多,居全身器官之首。由于卵巢肿瘤深藏于盆腔,发病初期很少有症状,但恶性肿瘤易扩散,而且目前尚无特殊的早期诊断方法,待盆腔检查发现固定肿块而确诊时,约有60%~70%的患者已属晚期[1]。

  近20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治疗效果进展不大。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优化的综合治疗,但在预后方面并未取得明显改善。总的5年生存率徘徊在20%~30%之间。因此,多学科合作,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非手术联合治疗方法是治疗卵巢癌的发展方向。中医药对于卵巢癌术后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表现,卵巢癌可归属于中医学疒徵瘕、积聚、肠覃等范畴。在医籍记载中亦名目繁多。如《素问·骨空论》名“瘕聚”;《灵枢·水胀》又分“石瘕”、“肠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称“疒徵病”、“疒徵痼”。《素问·骨空论》中有“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的论述,此为瘕聚的最早记载,阐明了本病乃奇经任脉为病。《灵枢·水胀》对肠覃的论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描述了本病病因与血与水结于胞宫所成:“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瘀血流滞作疒徵,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喜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尽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成疒徵矣。”清代徐灵胎指出“妇人之疾……其所以多癌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说明临床腹内结块常以妇女多见之由。

  施老师认为卵巢癌的发病原因不外为内、外之因共同作用。外因多为六淫不时之气及毒邪内侵。内因常因情志变化致冲任、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邪毒内生。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邪毒内侵,或久病体虚,肾气不充,均可损伤冲任,致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气血搏结而发;平素寒湿失节或饮食不调,致脏腑气血功能虚弱,水湿不运,湿邪内生,日久成痰,痰湿搏结于任脉,冲任失调,气机不畅,气血痰湿等结而成疒徵积;饮食不节,湿邪内生,或外感六淫之邪,毒邪入里稽留不去,毒邪与血、气、痰、湿等互结于任脉而成;平素脾肾亏虚,又感六淫邪毒,邪毒与血气痰湿等互结于任脉而成疒徵积。或疒徵积日久不治,进一步耗伤气血,脏腑失养,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进一步加重,疒徵积难去。临床往往表现为虚实两方面,虚以气血亏虚为主,实以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水湿停滞为主。初期以实为主,病久虚实夹杂,晚期以虚为主。本病病位在卵巢,但与冲任、肝、脾、肾关系密切。

  2 辨证论治

  施老师认为卵巢癌属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脏腑气血亏虚,又有气滞、血瘀、痰凝、湿毒等标实的情况,实证以活血化瘀、涤痰软坚、利水导湿为主,虚证则根据各人体质不同随证加减。病久则往往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兼顾。

  2.1 痰湿凝聚型

  证见:形体肥胖或水肿,身困无力,胸闷腹满,月经失调,带下增多,腹部疒徵块,苔白腻,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滑。治宜化痰散结,行气除湿。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胃纳减退加生白术9 g、党参9 g、生薏苡仁30 g;气滞腹胀加八月札15 g、沉香9 g、绿萼梅9 g;大便不畅加全瓜蒌15 g、郁李仁12 g、槟榔12 g。

  2.2 气滞血瘀型

  证见:面色晦黯而无光泽,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肌肤甲错,少腹胀痛,疒徵块坚硬增大,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弦或沉涩。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方用通瘀煎加减。血瘀块坚加三棱9 g、莪术9 g、炙穿山甲9 g、地鳖虫9 g;尿少加半枝莲15 g、半边莲15 g、葫芦巴15 g;乏力神疲加生黄芪15 g、太子参9 g、茯苓12 g。

  2.3 水湿停滞型

  证见:胸闷腹胀,身困乏力,纳呆少寐,腹大如鼓,四肢水肿,苔白腻,质淡,脉细濡弱。治宜利水导湿。方用疏凿饮子加减。气虚乏力加生黄芪15 g、太子参9 g、生白术9 g;阳虚肢冷加附子9 g、肉桂3 g、炮姜3 g;大便不畅加牵牛子12 g、槟榔9 g、玄明粉(冲)9 g、生大黄(先煎)6 g、皂角刺9 g。

  2.4 气血两虚型

  证见:病程日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乏无力,头晕失眠,气促心悸,懒于行动,烘热盗汗,消瘦贫血,月经闭止,舌质淡,苔薄,脉弱或濡。治宜益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加减。腹水胀满加大腹皮15 g、防己12 g、半边莲30 g、葫芦巴30 g;疼痛增剧加延胡索15 g、制乳香9 g、制没药9 g、五灵脂9 g、乌药9 g;腹块坚硬加地鳖虫9 g、炙穿山甲9 g、莪术9 g、水蛭6 g。

  3 防治并举,防重少治

  中医学历来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尝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施老师认为对于卵巢癌的防治更应从这3个方面强调预防之重要性。根据2005年最新资料,2002年全球女性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为161.5/10万,其中年龄调整后的卵巢癌发病率为6.6/10万,中国为3.2/10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2]。根据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上海市卵巢癌的发病率(6.9~9.9)/10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明显高于中国平均水平,预测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国城市女性卵巢癌数量继续缓慢上升[3]。因此,提出要重视卵巢癌的预防。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有遗传家族史;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与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突变者;内分泌紊乱、不孕症、早发月经及延迟绝经者;长期服用促排卵药物者;接受激素替代疗法者;滑石粉;膳食结构合理等。因此,据已知的卵巢癌高危因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及定期筛查,对于预防及早期诊断卵巢癌非常重要。

  4 治疗特色

  4.1 手术前后、放化疗期间的中医辨证治疗

  施老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实证以攻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手术前以补益肝肾、调补气血为主,佐以行气化瘀软坚之品,忌滥施攻伐。手术后多以气血亏虚为主,以补气血为先,多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术后放、化疗期间,予以中药健脾和胃,扶助正气,减轻毒副作用。化疗易伤及肝、脾、肾而致血象下降、头发脱落、面色灰黯等症状。化疗后多表现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者治疗以补益肝肾,多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者多选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放疗后,多易耗伤阴津,治疗以养阴润燥、清热解毒为主。

  4.2 辨证与辨病结合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结合对卵巢癌本虚标实病证的认识,在治疗中必须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遣方用药时尽可能地选用既符合辨证分型的治则,又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癌或抑癌活性的清热、解毒、利湿、理气、化瘀的中药组成方剂,如在扶正培本的同时,酌情选用土茯苓、苦参、蜀羊泉、木馒头、龙葵、凤尾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使扶正和祛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增强中医药治疗效果。另外,性味峻烈或大苦大寒之品应慎用,以免戕伤真元,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41.

  [2]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108.

  [3]臧荣余.卵巢癌预防研究在欧美[J].肿瘤学杂志,2006,12(2):107-108.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