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龋病 治疗 浅龋 深龋 中龋
龋病(caries)是在细菌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齿硬组织的溶解与破坏,形成不能为自体修复的龋洞。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临床上常见的情况如下。
一、浅 龋
浅龋(superficial caries)是位于牙釉质层内的龋损,发生于牙颈部则称为牙骨质龋和(或)牙本质龋。
【诊断】
1.一般无自觉临床症状。
2.平滑面的浅龋临床检查可见病损处呈白垩色或棕褐色改变;窝沟的浅龋表现为龋损部位色泽变黑。
3.探诊可有粗糙感,质地略软或可卡住探针。
4.邻面平滑面龋早期龋不易发现,可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探查,并配合咬牙合 翼片检查。
5.浅龋早期诊断的其他方法。
(1)荧光显示法:以一种氯化烃类涂料涂布牙面2~3分钟后用清水洗净,紫外线照射局部,龋损部位可发出荧光以助诊断。
(2)显微放射摄影法。
(3)氩离子激光照射法等。
【治疗原则】
1.龋齿的保守治疗。
2.充填治疗。
二、中 龋
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浅层,并形成龋洞时称之为中龋(intermediate cavies),又称牙本质浅层龋或Ⅱ度龋。
【诊断】
1.可有冷热或甜酸刺激敏感症状,多为一过性敏感症状,无持续性痛及自发痛,也可无主观症状。牙颈部中龋的症状较为明显,因该部位距牙髓较近。
2.临床检查可见龋洞,发生在邻面或窝沟处的龋釉质可呈墨浸样破坏。
3.探诊洞底位于牙本质浅层,质软,轻度敏感。
4.对不易确诊的发生在邻面的龋,必要时拍咬牙合 翼片以确诊。
【治疗原则】 充填治疗。
三、深 龋
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并形成龋洞时称之为深龋,又称牙本质深层龋或Ⅲ度龋。
【诊断】
1.有明显的冷热酸甜刺激敏感症状,或有食物嵌塞后的一过性疼痛,但疼痛不持续,也无自发痛。
2.临床上检查可见大龋洞,发生在深窝沟下的龋,有时洞口不大,可去净腐质后确诊。
3.洞底位于牙本质深层,探诊敏感,但未露髓。
4.冷热诊无明显异常或有一过性敏感的反应,但不应有延迟性疼痛,咬牙合 翼片可见深龋洞。
【治疗原则】
1.患者的症状不明显,洞底软龋能够彻底去净,可双层垫底,一次完成充填治疗。急性龋患者,如洞底软龋不能去净,可在间接盖髓3个月后,经检查牙髓活力正常,并经X线照片检查,可作永久充填。
2.患者的主观症状较明显,激发痛程度较重,且洞底软龋能彻底去净,则可先作安抚疗法,待1~2周复诊时症状消除后,再以双层垫底充填。若症状未能缓解,需再进一步检查,考虑是否需作牙髓治疗。
3.慢性龋者,应一次性去净腐质,如果牙髓暴露,则需作牙髓治疗。
四、急性龋
【诊断】
1.同中、深龋诊断标准。
2.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
3.病变组织颜色较浅,呈浅棕色。
4.质地较软且浸润,很容易用挖匙去除。
5.病变发展快,可早期波及牙髓。
【治疗原则】 应先作再矿化治疗,然后作充填治疗。 转贴于
五、慢性龋
【诊断】
1.同浅、中、深龋的诊断指标。
2.病变牙组织呈深褐色。
3.病变组织较干硬,不易用挖匙去除。
【治疗原则】 去净腐质,充填治疗。
六、静止龋
【诊断】
1.多见于磨牙的牙合 面和邻牙缺失的牙齿光滑面。
2.病损区呈浅褐色,质硬。
【治疗原则】 无或少量组织缺损的静止性龋可不治疗,缺损多者充填治疗。
七、猖獗性龋或猛性龋
【诊断】
1.常见于头颈部放疗患者、口干患者或儿童初萌牙列。
2.急性龋的表现。
3.口腔短期内同时有多个牙齿、多个牙面,尤其是一般不发生龋的下颌前牙也发生龋坏。
【治疗原则】
1.同急性龋。
2.给予适当的预防措施。
3.治疗全身疾病。
4.三个月复查一次。
八、继发龋
【诊断】
1.充填治疗后的牙齿,在修复体边缘的牙体组织又发生龋损。
2.X线片有助于确诊。
【治疗原则】
1.去除原充填体,去净腐质,备洞充填。
2.如有足够的固位形和抗力形,亦可不必去除全部充填体。
参 考 文 献
[1] 余少秋;游耀华;玻璃离子材料窝沟封闭剂的比较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7期
[2] 曹德琴,贾凯,付瑶,朱恩新;可见光固化窝沟封闭剂在儿童龋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观察[J];口腔医学研究;2005年02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