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头痛是指神经调节不良和血管运动障碍引起的头痛,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普济本事方》钩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4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7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7年。头痛多呈周期性反复发作,阵发性加重,一侧持续性跳痛或两侧头部交替性作痛,发病时头痛如锥如劈,常伴有恶心呕吐及眼前闪耀性光点等症状。34例脑电图均无异常,脑血流图均提示血管张力的改变。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钩藤散加减,钩藤15g,半夏10g,陈皮15g,茯苓15g,麦冬10g,党参10g,菊花15g,防风10g,石膏20g,川芎10g,甘草5g,生姜3片,舌苔黄腻者去党参加黄芪、黄连各10g,舌苔白滑者加天麻 1g,羌活10g,舌红少苔者以太子参15g,易党参,舌质紫暗有淤点者加丹参15g,头痛持续不止者加地龙10g,全蝎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3 治疗效果
34例中痊愈(服药后头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24例,有效(服药后头痛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脑血流图正常,或服药后头痛虽止,但1年内偶有复发者)8例,无效(服药后头痛程度无改善,脑血流图无改变者)2例,总有效率为93%。
4 病案单例
病例一:李某,女,52岁,2000年6月15日就诊,左侧头痛反复发作7年,既往发作间隔时间较长,近半年来发作频繁,每月必发,发作时左颞部剧烈疼痛,如劈如锥,诊见舌质紫暗有淤斑,脉弦紧,脑血流图提示左侧脑血管紧张度增强,诊为血管性头痛,窃思久病必淤,用血府逐淤汤原方,连服9剂而不见效果,后又追询患者头痛发作时伴有见视物不清,眼前如似有火星来回晃动,胸闷泛恶,口苦耳鸣,用悟病为肝经风火挟痰上扰所致,遂以平肝化痰、活气之法。后方用钩藤攻加减:钩藤15g,半夏9g,茯苓15g,防风12g,菊花10g,陈皮10g,麦冬10g,石膏15g,川芎10g,丹参15g,僵蚕9g,生姜3片,服上方5剂后头痛悉除。嘱咐患者守此方连服半个月以巩固效果,半年后头痛发作,仍投此方收效。其后追访1年未再复发。
病例二,王某,女,40岁。2002年7月10日就诊,右侧头痛反复发作5年,既往发作时间隔较长,最近几个月来发作频繁,每月必发,一般都是由于情绪而定,发作时右颞部剧烈疼痛,如针刺感,诊见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脑血流图提示右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紧张度增强,诊为脑血管痉挛,血管性头痛,窃思久病必血虚,方用四物汤加减,连服7剂而不见效,追问患者头痛发作时伴有视物不清,眼前似有火星晃动,头痛而弦,心烦易怒,胸闷,恶心,口苦而干,面部发热,耳鸣,乃此病为肝经风火挟痰上扰所致,遂拟平肝潜阳,化痰止痛,活血之法,方用钩藤散加减,钩藤15g,半夏9g,云苓15g,防风12g,菊花12g,陈皮9g,麦冬10g,石膏10g,川芎15g,丹参15g,僵蚕9g,生姜3片g,地龙10g,全蝎6g,天麻10g,羌活10g,服用上方7剂,头痛减轻,嘱咐患者用此方连服半个月,以巩固疗效,后半年头痛又发作,仍按此方收效,其后追访1年未再复发。
5 讨论
血管性头痛复发性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属祖国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从中医辩证角度分析,本病虚实夹杂,多由清阳不升及风邪乘外袭引动肝风内动所致,临床上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具有肝风痰浊,淤血并存的病理特点,故治疗应熄风,消痰,化淤并用,偏执一法则收效甚微。
钩藤散出自《普济本事方》,由钩藤、陈皮、半夏、麦冬、茯苓、茯神、人参、菊花、防风、甘草、石膏、生姜等12味药组成。原书谓其“治肝厥头晕,清头目”,实具清热平肝、化痰益气等功效,故治疗血管头痛甚佳。方中钩藤平肝熄风,人参、麦冬、茯苓益气养心,镇静安神,半夏、陈皮降气化痰、石膏、菊花、防风疏风清热。在原方基础上加川芎活血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钩藤中的钩藤碱和川芎中的川芎嗪都有护张周围血管作用,川芎还可抑制大脑皮层活动而增强止痛效果,半夏、陈皮、石膏亦有较好的镇静、解经止痛等作用。应用本方时,应注意结合人体质状况,以及外邪、肝风、痰浊、淤血孰轻孰重等表现,灵活增减药味和剂量,方能使疗效更为满意。
关于钩藤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34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