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3例主动脉夹层层瘤的CT诊断价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416 日期:2025-06-27 来源:论文网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较常见,CT等无创性检查手段问世以前,诊断AD主要依靠血管造影。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每年发病率( 10~20)/100万, 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其发病48 h内死亡率高达每小时1%。因此, 迅速的临床识别和明确的诊断检查至关重要。笔者对23例经临床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CT急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评价CT平扫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我院诊治的23例AD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40岁~67岁,平均年龄54.3岁。所有病例均有长期高血压和突发胸痛病史。CT检查采用GE 公司Hispeed及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检查,层厚、层距均为8 mm,重建层厚2 mm,螺距1~1.5。23例AD均做平扫和增强,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总量80 ml~100 ml,注射速率3 ml/s,延时20 s~25 s开始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致肋膈角,根据病变范围和临床要求扫描范围可延续至盆腔,将原始数据传输致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工作站为GE公司adw 4.2版本。
  2 结果
  CT平扫23例可见病变部位主动脉管径不同程度增粗,20例可见主动脉双腔及腔内剥离内膜片,增强扫描后23例均可见主动双腔及腔内剥离内膜片,经三维重建23例均可显示内膜破口,其中DeBakeyⅠ型AD瘤8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DeBakeyⅢ型AD瘤15例,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1cm~3 cm处。8例内膜剥离致肾动脉平面上,剥离致肾动脉平面下15例,其中7例可见肾脏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造影剂灌注明显减低和延迟,4例可见髂总动脉受累。AD破裂5例,CT表现为同侧胸膜腔及主动脉周围间隙可见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或延迟可见造影剂渗入其中。3例行支架置入手术,增强CT可显示支架封堵内膜破口的情况。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或剥脱性内膜血肿,非真正的肿瘤,是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中膜形成的血肿所致。夹层血肿起源处的内膜撕裂为入口,多在主动脉瓣上方升主动脉近端4cm以内,血肿向远端延伸可有一个继发撕裂形成再入口,导致真假两腔相通。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各种原因所致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病损或发育缺陷均为发病的病理基础,常见于高血压,马凡氏综合症,主动脉缩窄,妊娠,医源性损伤,外伤等[1]。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3例,另2例原因不明。根据DeBakey的分型方法[2],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为3型。 Ι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口发生在升主动脉近端,夹层延伸至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Ⅱ型:夹层内膜撕裂起源升主动脉近端,终止于无名动脉以近,病变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夹层内膜撕裂口起源主动脉弓、降部交界处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向下延伸可达腹主动脉及分支。本组15例中,Ι型5例,Ⅱ型3例,Ⅲ型7例。CT扫描是目前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双腔征”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特有征象,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内膜撕裂口大小不同,病程长短不同,“双腔征”CT 表现也不尽相同。在一般情况下,病变部位越广泛,假腔越大,其形态视病变情况而异。CT平扫显示主动脉扩张或各段管腔大小不成比例,仅有半数可以显示出增宽的主动脉腔内密度不同的真腔和假腔。增强扫描真假两腔可同时显影或假腔增强与排泄较真腔延迟,当显影的两腔被一个薄的间隔隔开或两腔显影的时间和速度不同,则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表现。如果病变时间长,假腔内血块机化,虽仍可见“双腔征”,但增强时见不到假腔内强化显影。剥离的主动脉内膜瓣片表现为线状或弧线状的低密度影,多为平或弯曲突向假腔,其行走和形态较为多变。本组3例见主动脉内膜钙化影内移。有学者认为钙化内膜向内移位与主动脉外缘距离&>5mm可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破裂口在薄层增强扫描中常可见到,其表现为内膜的中断,呈尖角样突起。三维成像能全面观察主动脉的情况,可显示内膜钙化内移、撕裂的内膜瓣片及真假两腔,同时还可显示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并发症,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最具价值[4]。在鉴别诊断上,本病需与下列主动脉疾病鉴别:①主动脉瘤;②假性动脉瘤;③大动脉炎;④主动脉硬化。以上病变均无双腔影。假性动脉瘤的假腔若能显示常窄小、不规则 、无完整壁。主动脉瘤若形成血栓与夹层动脉瘤形成血栓用厚度鉴别是不可靠。陈剑魂等认为动脉腔内有无变形和钙化内膜有无内移是鉴别要点[5]。总之,由于CT 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无创伤、诊断准确等优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CT平扫能准确诊断典型性急性主动脉夹层,对不典型性急性主动脉夹层也有重要CT征象。CT平扫检查方便快捷, 可为临床急诊急救争取宝贵时间。因此CT 平扫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陈祖望,周康荣,王滨,等.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283.
[2]De Bakey ME, Mc Collum CH, Crawford ES, et al. Dissection an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aorta: twenty-year follow-up of five hundred twenty-seven patients treated surgically[J]. Surgery,1982,92:1 118-134.
[3]周康荣,唐敖荣,陈祖望,等.腹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53-255.
[4]周康荣.螺旋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4-77.
[5]陈剑魂,谭理连,梁淑娴,等.主动脉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741-744.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