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舌下腺囊肿临床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754 日期:2025-06-21 来源:论文网
作者:童兴旺 金中华 叶学武 黄继标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76例行手术治疗的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类型、手术方法、并发症与病理等。结果 76例舌下腺囊肿中单纯型者62例,口外型者10例,混合型者4例。手术治疗成功率为98.6%,复发率为1.3%,并发症发生率为3.9%,所有腺组织和囊壁均有慢性炎症表现。结论 手术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有效方法,须注意与颌下腺囊肿、颌下区表皮样囊肿的鉴别,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积极防治并发症。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 诊断 临床疗效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学中较为常见的涎腺囊肿之一,系因舌下腺导管炎症、涎石、损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缩窄或阻塞,分泌物潴留所致,故又称潴留性囊肿。如果导管或腺体破损,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又称为外渗性囊肿[1]。本文报告我科1996年-2009年7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包括住院与门诊病员。男性32例,女性44例,男∶女为1∶1.4。年龄最大为57岁,最小为3岁,平均25±0.9岁。
  1.2病程 最短3天,最长11个月,平均16天。发病15天至30天最多,为60例,占78.9%。
  1.3临床类型 都为单侧,其中左侧46例,右侧30例。单纯型[1]:此型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临床单纯表现为舌下区肿胀者;口外型:又称潜突型,单纯表现颌下肿胀者;混合型:为单纯型与口外型的混合,又称哑铃型,表现为口内外均肿胀者。
  1.4治疗方法 7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均在局麻或全麻下行舌下腺及其囊肿切除术。并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单纯型者口内入路,切开口底粘膜,将舌下腺及其囊肿一并切除。口外型与混合型者采取口内入路切除舌下腺及其囊肿,从切口或口外进行囊肿穿刺吸尽囊液后口外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1年。
  2 结果
  2.1 舌下腺囊肿可表现为单纯型、口外型和混合型。单纯型者62例,为典型的舌下腺囊肿表现,容易诊断,占81.6%,囊肿位于口底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部分扩展到对侧,较大囊肿可将舌抬起。口外型者10例,占13.2%,囊肿主要表现为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易误诊为颌下腺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本组1例术前误诊为颌下腺囊肿,取颌下切口,暴露颌下腺无异常,穿刺吸出的液体为粘稠的、呈蛋清样液体,术中诊断为舌下腺囊肿,关闭颌下切口,改口内切口切除舌下腺及其囊肿。混合型者4型,占5.2%,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2.2 3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发生率为3.9%。术中大出血1例,为手术分离过程中误伤舌深静脉造成,出血量约150ml。术后出血1例,为术后手术区肿胀明显,出现舌体抬高的“重舌”现象,经探查发现术区渗血引起,给予重新止血后肿胀消退。
术后一侧舌麻木1例,为术中钳夹止血时误夹舌神经造成,经营养神经治疗6个月后舌麻木消失。
  2.3 术后1年复发1例,发生率为1.3%,系作简单的袋形缝合术,未切除舌下腺,再次手术时切除同侧舌下腺及囊肿,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2.4 术后所有标本均送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所有舌下腺组织和囊壁均为慢性炎症表现,依据炎症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和重度两型[2]。轻型者46例,占60.5%,主要为淋巴细胞浸润囊壁、结缔组织、腺泡小叶和导管周围,部分(18/46)导管周围及囊肿壁伴有急性感染,嗜酸性白细胞浸润。重型者30例,占39.5%,淋巴细胞浸润腺泡组织和结缔组织,且有淋巴滤泡形成,血管扩张瘀血。囊肿内有坏死组织,同一囊壁被覆上皮厚薄不均,其中多数(52/76)被覆上皮为低立方、扁平上皮或者结缔组织,囊壁PAS染色阴性,不具有腺液分泌作用,囊壁主要位于舌下腺边缘区域。另一部分(24/76)被覆柱状、立方、低立方上皮,囊壁PAS染色呈阳性反应,证实具有腺液分泌功能,囊壁主要位于舌下腺的实质区域。    3 讨论
  3.1 本文统计了7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发现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年轻人。
  3.2 因舌下口底间隙较小,感觉灵敏,一旦有肿胀,不适感明显,患者就诊较及时,病程不长,本组患者平均病程16天。
  3.3 有学者将舌下腺囊肿分为四型[3],第一型为口内表现型即舌下型;第二型为口内口外共同表现型;第三型为颌下型;第四型为颏下型。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颏下型者。后三型由于主要表现为口外区域,统称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在临床上发生率较低,本组病例中有14例,占18.4%。郭信琼[4]等报告为16.7%,赵怡芳等报告为19.8%,而陈殿廉等报告为55%。
  3.4 舌下型的临床表现为浅紫蓝色肿物,扪之柔软有波动感,较大囊肿可将舌抬起,有复发性,穿刺或创伤破溃可见粘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液体,此型诊断不难。口外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或颏下弥散性肿大,而其周界往往并不局限于颌下或颏下的解剖区域,质地极柔软,有液性感,压迫口外肿胀区域有时在舌下腺区域内有波动感。穿吸检查对诊断有极大帮助,是极其重要的诊断依据。舌下腺以分泌粘液为主,穿刺吸出的液体为粘稠的、呈蛋清样液体(在伴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混浊),可明确诊断。而颌下腺囊肿囊液稍混浊、稀薄,以分泌浆液为主[5]。本文14例病人均从口外表现区域穿刺出粘稠蛋清样液体。有学者报告由于颌下及颏下区域组织较疏松,口外型的舌下腺囊肿波及范围较大,甚至跨越中线向对侧发展,也有因巨大的舌下腺囊肿而致呼吸困难施行抢救的报道。
  3.5 目前认为舌下腺囊肿是由于舌下皱襞粘膜损伤、炎症而形成瘢痕,在早期由于舌下腺小导管口闭塞导致涎液的潴留,形成潴留性囊肿,此后因舌下腺周围无致密的包膜,细小的腺泡和薄弱的导管随涎液潴留的加剧而迅速扩张,破裂造成粘液漏出到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内形成外渗性囊肿。病理检查证实,靠近腺体部分的囊壁有少量的复层或假复层柱状上皮衬里,而大部分的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这说明舌下腺囊肿并不是由于上皮组织渗出而形成的,而是由于舌下腺的漏出液渗出到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内而形成的以漏出为主的囊肿。从上述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舌下腺的囊肿以手术治疗为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对舌下型舌下腺囊肿行舌下腺与囊肿摘除术。对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手术方式也以单纯摘除舌下腺为主,不必考虑囊壁摘除的完整性。笔者经过对14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病人的治疗,均以口内摘除舌下腺,再抽除囊液,口外适当加压包扎一周,无一例复发,取得满意疗效。因而认为舌下腺囊肿无论是口外型还是口内型,均可考虑口内进路,对囊壁摘除完整性毋须多加考虑,只要将舌下腺完整摘除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6.
[2]姚芳,贾刚,许晓虎,等.68例舌下腺囊肿临床分析.广东医学,2004,25(12):1421.
[3]张伟杰等.舌下腺囊肿口外型临床治疗(附17例分析).上海口腔医学,1996,5(4):235.
[4]郭信琼,刘方柏,史亚萍,等.舌下腺囊肿的临床研究(附354例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1,16(12):56.
[5]孙建立.颌下型及混合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观察.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9(4):34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