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门诊输液病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5176 日期:2025-06-05 来源:论文网
作者:朱丽梅 林美娥 方双桑

【摘要】目的 了解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对门诊输液病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取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播放艾滋病专题录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20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15项知晓率显著提高(P&<0.05,P&<0.01),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也有显著性提高(P&<0.05,P&<0.01),并希望了解更多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是电视,医务人员。结论 以分发健康教育材料与播放健康教育专题录像片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艾滋病知识水平。
【关键词】病人 艾滋病知识 健康教育 评价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也面临着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关键在于预防。为了了解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在本院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本院门诊输液室输液时间在2天以上的输液病人154例,其中男96例,女59例。职业:农民22人,工人54人,干部66人,其他12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4人,高中及中专45人,初中及以下45人。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4.5岁。
  1.2 教育方法
  每名输液病人分发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小册子一份,在输液室播放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录像。
  1.3 调查方法
  参阅有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以及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知识来源。健康教育前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后收回,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回收率100%。指导被调查者在输液过程中观看专题录像,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第二天确认被调查者认真阅读所分发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后,让被调查者填写同样的问卷,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94.2%。
  1.4 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编码,数据的审核和管理采用Epi Data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输液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从表1得知,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普遍比教育前好,经统计学处理,除了对“是否知道艾滋病这种病”、“艾滋病是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以及“共用剃须刀、牙具是否可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三项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特别是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2.2 对待艾滋病的态度
  从表2得知,健康教育前绝大多数病人认为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帮助他们,93.6%的病人不歧视或看不起他们。通过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的正向态度有显著提高(P&<0.01),但仍有46.8%的病人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有49.0%的病人认为自已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答对率比较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的正确态度比较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在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疫苗以及有效控制传播途径之前,利用各种方式和条件,广泛深入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仍然是人类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1、2] 。
  3.1 医院是病人就诊的机构,是人群重要聚散地,同时也是艾滋病易感人群密集的场所[3],在社会健康教育过程中,医院是社会人群与专业人员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医院的角色在无形中成为社会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不但掌握系统的医药卫生知识,而且了解社会人员的健康需求和心理变化,是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最有权威的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群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深信不疑,易取得明显效果[4]。本次调查选择门诊输液室的输液病人,充分利用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有充足时间观看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录像,阅读健康教育小册子,并能与医务人员接触,沟通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病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本次调查显示,在门诊输液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取得明显效果。
  3.2 表1显示,97.4%的病人知道有艾滋病这种病,88.9%的病人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73.3%~89.0%的病人对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已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人群通过各种媒体广告宣传,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知晓率分别达到96.8%和95.5%,但对另一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知晓率只有86.4%,通过健康教育后知晓率达97.2%,说明我们对性方面的知识宣教比较薄弱,这可能与整个民族的传统观念有关。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表1调查还显示:有11.7%~68.9%的病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握手、拥抱、游泳、公厕、虫媒等)知识了解不太清楚,甚至十分模糊。通过健康教育后,病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上升到86.3%~99.6%,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以分发健康教育材料为主要方式的健康教育方法可产生明显效果,可作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对“共用剃须刀、牙具是否可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个问题的教育效果不理想,这与朱清云[4]、吴泰顺[5]的报告相似。说明部分病人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艾滋病的传播实质是什么,这可能是由于这类问题的健康教育内容太专业性,非专业人员较难理解。另一可能与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关。提示对于这类问题的健康教育信息要简单、明确。文化程度低的病人除了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外,还要主动与其沟通,一对一耐心讲解,语言要通俗易懂,利于接受。
  3.3 表2显示:98.7%的病人都希望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96.8%的病人都愿意尽力帮助他们,这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健康教育前,74.0%的病人能与感染者及其家属共事,呈现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可能与病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一是自己正处于非健康状态,需要别人的关心与体贴,所以同样感受到疾病的痛苦;同时,医院的环境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同情。调查还显示:有34.5%的病人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仍存在恐惧心理,这可能是健康教育前他们对日常生活接触(即非传播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不太清楚,影响到他们对艾滋病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接触和态度,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惧。虽然接受了健康教育,并且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改变对艾滋病的恐惧,提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要长期进行,效果会更佳。表2调查还显示:干预前有56.5%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通过健康教育后,仍有49.0%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得艾滋病的危险,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当一部分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要加强病人防护意识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4 小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的工作,是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必行之路。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来看, 以分发健康教育材料与播放健康教育专题录像片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病人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渠道在医院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减少艾滋病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李映红,周阳.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 4:79-81.
[2] Hy mans. Effects .of.HIV intervension[R].The X Ⅱ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weat 78.Durban south Africa.2009,9-14.
[3] 胡晓云. 当前中国医护人员与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12(3): 64-65.
[4] 朱清云,白雪,黄志平,等.对深圳市健康体检人群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3):195-196.
[5] 吴泰顺,李苑.深圳宝安区部分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9:45-4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