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郁症的浅析与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337 日期:2025-05-28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以老年抑郁症最为常见。但事实上很多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并未能被及时识别和接受治疗,并且老年期的抑郁会进一步加重老年人本身的慢性疾病症状。方法 分析老年人抑郁的原因。结果 老年人抑郁症状受到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等诸方面的综合影响。结论 老年人抑郁症的护理主要是尊重老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个性,注意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及早认识到老年抑郁症防治的重要性,积极采取科学的医疗手段和措施,避免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扩大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压力,是目前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老年 抑郁症 护理
  1 临床症状
  1.1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老年抑郁症除具有抑郁症的“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缓慢、行为动作减少)症状外,还表现为症状的非典型性,即情绪异常和躯体主诉呈混合状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抑郁心境,缺乏愉快感,体验不到快乐,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约80%患者有睡眠障碍,约70%存在食欲减退,说话、思维和运动迟缓,大多主诉躯体不适疼痛等,并有自我评价低(约75%的患者常变态地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自杀观念及行为。
  1.2 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率
  据调查显示:全世界有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症等。就抑郁而言,全世界有3%的老年人患有严重抑郁症,10%~15%则患有轻度抑郁症。而我国北京市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4%,上海则高达20.8%。根据我国民政部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已达1.34亿,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5%。而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年发率达1.28%。
  2 相关因素
  老年人抑郁症状受到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老年人抑郁的因素 (1)衰老(生理功能减退);(2)疾病(健康的丧失);(3)社会地位的改变(人生目标的丧失);(4)家庭状况的影响(家庭地位、经济地位的丧失);(5)丧偶;(6)死亡的临近(生命的丧失);(7)营养缺乏(如VitC缺乏→抑郁、意识障碍;Vit B 12 缺乏→神经、精神症状)。
  3 护理对策
  3.1 生理方面
  3.1.1 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低自尊、无用,无价值感时抑郁患者的主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现自杀、自伤行为,因此,家人必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
  3.1.2 监督继续药物治疗 家人必须监督患者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并加强观察,有不良反应或病情反复,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3.1.3 维持适当的营养、排泄、睡眠、休息活动与个人生活上的照顾。食欲不振、便秘是抑郁患者常出现的肠胃系统方面的问题。应选择患者平常较喜欢的食物且富含纤维;可陪伴患者用餐或少量多餐等都是一些可采取的护理措施。若患者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吃饭时,可让患者从事一些为别人做事的活动,如此可以协助患者接受食物。若患者坚持不吃,或体重持续减轻,则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如喂食、鼻饲、静脉输液等,以维持适当的水分及营养。若水分、活动仍无法解决便秘的问题,则需给予缓泄剂或灌肠以解除患者排便的痛苦。
  患者大部分时间卧床不动、不易入睡、睡眠浅、易醒或早醒。护理人员应主动陪伴和鼓励患者白天参加多次短暂的工娱活动,如打球、下棋、唱歌、跳舞等;晚入睡前喝热饮、热水泡脚或洗热水澡、避免看过于兴奋、激动的电视节目或会客、谈病情。为患者创造一舒适安静的入睡环境,确保病人睡眠。必要时夜间给以药物助眠,注意病人言行,定期检查病人及病人单位有无存留的危险物品或字条。每次服药后检查了、口腔,严防病人藏药一次吞服自杀。
  3.2 预防自杀
  3.2.1 环境管理预防意外将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注意室内环境的布置,应安静、舒适、阳光充足、颜色调和,利于提高病人的情绪。靠近护理站,便于观察护理。避免刺激与干扰,排除一切危险物品,以防患者利用作为自杀工具。切不可将病人安置于单人间,急性期由专人看护。
  3.2.2 实行监护注意交流技巧对严重严重抑郁患者,或加强定时巡视。无论患者的反应如何,护理人员不应持冷漠态度,要主动热情、关心体贴,主动接触患者。交流时要注意技巧,言语恰当,加深理解患者消除自卑和无能的心理状态,化解内心矛盾。鼓励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对疾病的困惑。
  3.2.3 做好基础护理要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满足身心需求,保证舒适与安全。以防患者因身体虚弱发生合并证,或处于衰竭状态。对拒食患者要劝告喂饮食,或给鼻饲饮食。必要时按医嘱静脉点滴输液,以保证营养入量。
  3.2.4 善于观察严防意外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表现,以及非言语的情感反应,早期发现病情动态先兆。如患者的消极谈论,衣袋里的遗书墨迹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抑郁状态有昼重夜轻的规律,尤应注意在清晨,或工作忙碌的时刻,不给患者可乘之机,要加强护理,严防自杀行为。
  3.2.5 警惕反常的情感变化洞察患者反常的情感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启示。如某抑郁患者,一反常态,情绪突然开朗,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在病室里表现活跃。这种突变可预示患者的企图,用以蒙骗他人的伎俩,实现其自杀的目的。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并交班。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在病情缓解时,此时患者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减轻,患者较有能力去实现其自杀计划,因此要掌握关键时刻,加强护理。
  3.2.6 在病情缓解期,要加强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宣泄内心积郁,并指引积极的行为。如问:“你为什么想自杀?如何实现自杀的计划?你如出现这种想法时,请和我交谈。”如此直接询问,揭开面纱,其目的是想动摇患者的自杀企图,淡化自杀意念,从而引导正确的人生社会行为,化消极为积极。
  3.2.7 与家属合作保证康复要争取与家属的合作,使他们理解疾病的特征及家庭护理知识。在出院前,应详细讲明注意事项。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危机信号,如有异常要及时就诊或返院,严防意外。
  3.3 心理方面的护理
  3.3.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人需以和善、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耐心地协助患者,使患者体会到自己是被接受的,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没有用、没有希望。但患者说话时要努力倾听,不催促患者回答,或打断患者谈话。有时也可采用沉默的方式陪伴患者,让患者有安全感,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
  3.3.2 家人应重视患者的感受 应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之感到被尊重,并学习自我表达,提升自我价值感。家人的人情、耐心和循序渐进地护理将会成功地帮助患者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相反,如护士不在意或轻视患者的谈话,则会阻碍患者表达他们的感受。    3.3.3 帮助患者提高自尊 抑郁症患者经常感无用、自卑,患者的这种感受常由于负性的认知、负性的自我评价、失败的经验、缺乏正性的反馈和被拒绝造成。患者表现难于接受正性的反馈、独立、对自己或他人多指责、害怕失败、不能明白自己的成就和为自己设立不恰当的目标。
  3.3.4 协助患者作出决定 抑郁症患者因精神活动障碍,使得做决定即开始行动有很大困难。患者常是依赖、顺从别人,所以要鼓励患者了解自己的爱和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初始,可以暂时替患者做决定,减轻其负担。以后,应逐渐的让患者学习独立做决定和负担起责任。
  3.4 开展健康教育
  3.4.1 健康知识宣教
  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良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患者及家属对此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护理知识与技能。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开展针对老年抑郁症的预防性教育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特别需要加强有关安全措施、控制再发、沟通方式、服药方法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教。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同时对疾病的控制和健康促进产生影响。指导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应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做些家务,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爱好、文化和条件适当选择一些有益的消遣活动,如琴、棋、书、画等,以改善其心身健康状况。
  3.4.2 及早干预
  及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抑郁对老年人身心的危害,可以通过及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或)心理干预逆转抑郁症状的严重化。可以长期对社区的退休抑郁老年人进行以集体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个体心理治疗、日常及社会活动安排和家访等干预措施,以减轻其抑郁症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
  3.4.3 医护合作
  及时合理治疗抑郁症患者,对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降低自杀率及致残率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尽快适应社会老龄化的需要,自觉完善和丰富老年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实施健康教育主力军作用,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情绪及缓解疼痛。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尊重鼓励患者,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诚恳地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
  3.5 精神护理
  3.5.1 接触病人时要给病人以新鲜而带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5.2 要体会病人的心境,给以关心与同情,这往往会使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是当病人即将采取自杀行为的关键时刻,医务人员的帮助会起到挽救病人的生命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要不间断的与病人相处,诱导启发病人努力倾诉内心的痛苦,使之感到医务人员能够为他分担痛苦解决问题。
  3.5.3 病情好转时,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当病人能够完成任务时,就会增加信心,感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的人。但某些抑郁病人常用不停顿的劳动自惩及赎罪,须力劝病人休息,防止过度疲劳或发生虚脱。
  4 老年抑郁症
  通过整体护理使患者解除心理压力,配合治疗和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吕探云,杨英华,莫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36):566.
[2]辜胜阻,郭晋武,李琼,等.老年人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比较研究.老年学杂志,1989,9(6):223.
[3]吴文源,俞勤奋,张明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6):256.
[4]陈来生,潘建雄,俞云,等.上海农村地区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5):270.
[5]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7(36): 560.
[6]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7月.第3卷第14期.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