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患儿 男 12岁。因“反复发热、咳嗽5天,腹痛3天,腹泻1天”入院。体检:T38.5℃,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入院血象:WBC 10.97×109/L N 71.9%。CT上腹部扫描影像表现:平扫见肝右叶一片状低密度区,CT值约30Hu,边界欠清晰。增强后动脉期肝右叶病灶呈环形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门静脉期病灶边缘与肝实质密度一致,但病灶中心未见明显强化。CT诊断:肝脓肿。经本院积极抗炎治疗15天后,患儿症状缓解,体温正常,腹痛体征消失出院,经院外治疗45天,再次复查CT:平扫肝右叶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增强后强化方式与上次相同,CT诊断肝脓肿准确无误。
讨论
肝脓肿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类,以细菌性肝脓肿常见。肝脓肿可单发或多发,单房或多房,常以右叶多见。本病例为单房性肝脓肿,其病理改变为肝组织局部炎症、充血、水肿,然后坏死液化形成脓腔,脓壁由炎症充血带和纤维肉芽组织形成,脓壁周围常伴水肿,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及叩击痛,肝肿大及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本病例与之相符。典型肝脓肿在CT图上有以下表现:平扫呈低密度占位,中心区域CT值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密度不均匀或均匀,脓肿周围可见环形带,可以为单环、双环,甚至三环,环可以完整或不完整。单环代表脓肿壁,周围水肿带不明显;双环代表脓肿壁(内环)和周围水肿带,外环密度低于内环;三环的出现除了水肿带(外环)、脓壁有二层结构,外层(中环)一般为纤维肉芽组织,强化最明显,内层(内环)由炎症组织构成,强化不及肉芽组织,如内层由坏死组织构成则不强化,本例病例三环结构不明显,但病灶内可见坏死组织。
参 考 文 献
[1]李果珍,戴建平,王仪生.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9.
[2]李松年,唐光健.全身现代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48.
[3]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3-234.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