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项诊疗和护理技术不断进步,多种职业危险亦随之增加。由于手术室是接触血液及致病菌的危险场所,如长时间与开放的手术创面接触、长期操作锐利器械及接触大量血液体液。外科手术患者中患乙型肝炎、结核病、淋病、梅毒、HIV等疾病时有发生,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危害。我们在注重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外,针对外科医生往往只关注手术操作和患者安全,防护意识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加强对外科医生安全防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几种措施。
1 监督外科医生安全防护的必要性
有文献报道:美国有0.1%~0.5%成年人感染(HIV),而医务人员感染率高达0.5%~5%,许多感染HIV的医护人员与职业损伤有明确的相关性。据报道国际职工健康安全中心在46家医院进行研究,血液接触481例,其中外科医生血液接触占55%,护士占25%。可见由于职业特点,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因频繁接触血液而极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感染性疾病的许多消毒隔离制度护士是具体执行者,控制感染的训练也比医生多,对外科手术患者同时患有感染性疾病或病毒携带者,外科医生往往只重视外科疾病的治疗而容易忽视对感染性疾病的隔离和防护,极易在手术操作中造成意外损伤。
2 对外科医生开展安全防护教育
根据外科医生直接频繁接触血液和体液的特点,必须教育他们在手术中注重自身防护,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做肝功、HIV和梅毒等实验室检查。手术室要求各外科在送手术通知单时,在上面注明阳性结果,以便提前做好防护准备。急诊手术因病情紧急来不及做检查的更应加强防范。但不能忽视存在患者在HIV感染后的血清检测阴性的“窗口期”,尽管在此期间血液检测结果仍可能为阴性,所以防护意识和预防措施应贯穿整个的医疗护理过程中。在术前访视患者过程中应先查阅病历证实是否有阳性提示,接患者后应提示术者,使之有思想准备,注意手术操作安全避免被污染的针、刀片等锐器所损伤。沾有血液和体液的敷料、器械不得随意摆放丢弃。按要求将污染的手术衣及手套等物品放置在指定地点。
外科实习医生在进手术室前,应进行手术刀、剪、止血钳的使用和持针缝合切口等基本功训练。在手术配合中加强医护交流,器械护士要耐心而正规的传递器械,以避免情绪紧张和操作不熟练造成的意外损伤。
3 为外科医生提供安全防护的措施
⑴帽子、口罩必须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手术鞋可采用固定专人专用定期刷洗消毒的方法,特殊污染的手术后用消毒溶液浸泡处理。 转贴于
⑵建议外科医生不要自行在手术托盘上取用器械,特别是在只看术野和紧急忙乱的情况下乱抓器械。洗手护士在向医生传递器械、物品时应稳、准、快,以柄端相递,用后及时收回。穿刺过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弯曲、折断或从注射器上取下,用后及时丢弃在专用回收桶内,防止意外刺伤。美国有研究表明,手术室传播血源性病原体危险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皮肤损伤,主要是针刺造成,而由于空心穿刺针传播的血液容量远远大于实体针,因此传播的机率更大。在经皮刺伤而HIV血清学转阳的医护人员中,90%是由于空心针头刺伤造成,目前尚无被实体缝合针刺伤后HIV血清学转阳的证据。
⑶对于一些需在X线下进行的手术操作,及时提醒医生穿戴防护铅衣、铅帽以减少有害射线的辐射,对术中使用电凝器、切割器止血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用吸引器吸除。
⑷戴防护目镜在手术中是十分必要,可减少血液和体液的喷溅,同时还可防护抗肿瘤药物或医用生物制品误入眼中。
⑸进行侵入性操作、接触非完整皮肤粘膜及血液、体液或污染的仪器时,必须带手套,使用后的手套要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手术中使用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破损及时更换。在感染手术中要戴双层手套。因戴一层手套可使直接接触到血液的机会减少到80%,再加一层手套则使穿透里层的危险性又降低了50%。建议有手臂皮肤破损的医生尽量不要参加手术,如必须参加应戴双层手套。
⑹在手术中发生意外损伤,特别是被沾有血液和体液及肿瘤标本的锐利器械和空心针头刺伤,应立即进行处理,挤除污血并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并用1%聚维酮碘溶液、碘伏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消毒。如已知被感染HBV、HIV或怀疑感染的血液沾染的锐器刺伤后,除进行紧急处理外,应进行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和复查。转贴于
关于手术室护士对外科医生安全防护的监督作用及措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