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为了解滑县2009年传染病谱及流行态势,为预测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滑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处理使用中国CDC提供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和EXCEL表格。结果 2009年滑县居民共发生乙类传染病14种3079例,年均发病率247.76./10万,发病居前三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构成比例最大的是0~10岁组,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率居多。结论 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教育群众注意个人卫生,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传染病 疫情 分析
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为了解滑县2009年传染病谱及流行态势,为预测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本文对滑县2009年人群传染病流行情况与2008年进行了纵向观察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滑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口资料来源于滑县统计局。
1.2 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中国CDC提供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9年滑县居民共发生乙类传染病14种3079例,年均发病率247.76./10万,2008年的年均发病率为260.36/10万,2009年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甲类传染病在该县无报告病例。
2.2 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9年发病居前三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这三种疾病合计占滑县总发病数的87.54%,成为该县的主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位居首位,年均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40.92%,肺结核年均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2.46%。2008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44.29%,肺结核年均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7.05%,相比之下均有所下降。手足口病年均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14.17%,取代麻疹上升到第三位。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发病人数构成比例最大的是0~10岁组,其次是20~30岁组和30~40岁组(如下图)。
2.3.2 性别分布
2009年总计发病3805人,其中男性2555人,女性1250人,男女发病人数之比为2.04:1,发病率之比为2.01∶1。
2.3.3职业分布
以农民发病率居多,占67%,其次散居儿童,占18%,学生,占7%,其他职业占8%(如下图)。
3 讨论
该县大部分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某些疾病发病数增加,致使总体报告数受到影响。在疾病谱中,2009年位居前三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此三种疾病为该县的主要传染病,加强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最多,与往年相比呈下降趋势,与该县居民重视程度和乙肝疫苗的大力推广应用有一定关系,但由于其基数较大,故一直是困扰该县甚至全国居民的主要传染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因此,仍需要加强乙肝预防控制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危害的认识及儿童家长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认知水平[1]。
2004年以来,肺结核发病率呈平稳下降,与肺结核在该县的规范治疗和居民接受全程正确服药有很大关系。
手足口病2009年在该县爆发,成为其传染病顺位迅速上升的原因,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务必搞好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引起家长的重视,教育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麻疹发病率的下降,与近年来MV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及2008年实施MV疫苗强化免疫有直接关系。因此,继续加强常规免疫,提高接种的及时性,保证接种质量,仍是控制麻疹的首要工作[2]。
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575例到2009年为1602例,加强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宣传,引起全民的重视,切断传播途径。
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防病意识差,医疗条件欠缺,加之农民外出打工,生活环境差,饮食习惯不卫生等是造成发病最多的主要原因。
学校人群聚集,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学生注意个人防护,是切断学校传染病传播途径,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总之,阻断形成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3]。
参 考 文 献
[1]王晓军,胡苑笙,李军宏.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7-78.
[2]李倩,凌罗亚,蒋征刚。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28.
[3]梁万年,常文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S].1版,2004:27.
滑县2009年传染病疫情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