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电项针联合PNF—牵伸技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科自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8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项针和PNF—牵伸技术,对照组单纯的给予牵引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1个疗程10天)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个疗程后发现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中治疗组的改善程度相对显著,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后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项针联合PNF—牵伸技术能够明显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加速缓解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电项针 PNF技术 PNF-牵伸技术 椎-基底动脉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通常由于颈部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引起颈部关节、韧带、软骨发生病理变化,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功能异常,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的症状。本研究主要采用电项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中的牵伸技术治疗该病,与单纯牵引疗法进行对比,发现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抽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3例,病程2周—1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33—78岁、平均(46±9.6)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7岁平均(49±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1992年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颈性眩晕(2)颈部有僵硬、不适(3)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4)旋颈试验阳性、 压颈试验阳性、牵引症状减轻(5)X光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6)排除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患者排除骨折、脱位、 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电项针联合PNF-牵伸技术
2.1.1电项针疗法:选取双侧风池穴、供血(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分别刺入学位。风池穴向结喉方向刺入1—1.5寸,供血穴向对侧口唇处刺入1—1.5寸。得气后,连接G6805—II型电针仪。颈部左右各接一组,设置电刺激频率为50Hz,连续波,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头颈部出现有节律的跳动。每天一次、每次30min。
2.1.2 PNF—牵伸技术:
(1)PNF— CR(收缩—放松)技术 颈伸肌CR技术:患者仰卧,治疗者双手置于患者的颅骨下,向上轻抬患者的头部,试图使头部离开床面,嘱患者发力以抵抗,持续5s后放松。重复进行3-5次。枕骨下肌CR技术:体位同上,托住患者的枕骨嘱患者头向后伸向头上方看去,治疗者试图推至屈曲位,嘱患者发力抵抗5s后放松。重复进行3-5次。
(2)PNF—PIR(等长收缩后放松)技术 颈伸肌PIR技术:患者仰卧,治疗者双手置于患者颅骨下,推动颈椎屈曲至极限,嘱患者抵抗,持续5s后,在此体位下放松10s,再次屈曲至极限,同时抵抗,持续5s后放松。恢复原位。重复3-5次。
(3)PNF—CRAC(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技术 :患者仰卧位,治疗者将一手置于患者乳突上,另一手置于耳上,让患者向右旋转头部直至出现不适感为止,嘱患者抵抗向上抬头试图离开床面。在患者抵抗发力过程中,让其进一步向右旋头。然后让患者放松10s后,嘱患者抵抗治疗者进一步的向右旋头动作。重复进行3-5次后,在另一侧重复此动作。
上述治疗采用先电项针治疗,然后进行PNF—牵伸技术治疗。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天。
2.2 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
坐位牵引,角度前倾0°—20°,重量5—7kg,采用断续牵引,牵引2min停止10s。总牵引时间25min,第一疗程每天两次,第二疗程每天一次,每疗程间休息3天。
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即: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Vp)和平均血流速度(Vm)的检测。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痊愈指患者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TCD显示VmA 、BA、VpA各值正常。显效指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减轻,TCD显示VmA、BA、VpA各值明显改善,有的在正常范围。有效指临床诸症及阳性体征有改善,TCD各值亦有改善,但不很明显。无效指症状,体征,TCD各值均无明显改善。
4 统计学分析
所得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t检验,计数据资料比较选用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2组患者LVA、RVA及BA的Vp、Vm值比较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转贴于
治疗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
5 结果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患者治疗前VA、BA及Vp、Vm的值,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后,2组患者VA、BA、Vp、Vm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但治疗组改善幅度相对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以认为治疗组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优于对照组。
6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外伤、错误姿势、劳损等因素使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引起颈椎相关结构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同时因代偿所产生的增生物及炎性因子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的痉挛,导致头部供血不足。另外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性压迫椎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电项针疗法使用低频脉冲调制电流,作用于凤池、供血,使颈项部肌肉有节律的跳动,使处于收缩紧张,甚至痉挛的椎-基底动脉得到柔顺性改善,血流阻力降低,血流供应强度及流量逐渐增加,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同时电针连续刺激可促使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降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应激程度,调整肌张力并缓解血管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进一步的缓解。而PNF—牵伸技术是利用收缩—放松(CR),等长收缩—放松(PIR),收缩—放松—拮抗肌的收缩(CRAC)达到降低肌张力,增强虚弱肌肉或肌群的功能,增大受限关节的活动范围,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当PNF—牵伸技术作用到颈部时,等长收缩会对肌肉产生强烈的刺激,肌梭会将信号传人中枢神经,反射性地使肌肉放松,降低颈部的肌张力,缓解颈部肌肉的僵硬。而抗阻训练会颈部肌肉的耐力,提高肌力,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了颈部的稳定性。同时这些都增加了颈部的代谢活动,减少了炎性因子对椎动脉的刺激,增强了颈部肌肉对椎动脉的挤压力量,缓解了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最重要的是平衡了肌群之间的功能,减少代偿性收缩,逐步恢复原有的力学平衡。
将电项针疗法与PNF—牵伸技术相结合,从肌肉、神经,血管,关节等几个方面入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充分发挥治疗与功能锻炼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容易掌握,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Thomas Hendrickson.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M].叶伟胜,万瑜译.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4 167-171.
[2]高维滨.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8-84-85 93-95.
[3]郑洁皎,俞卓伟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中牵伸技术的应用研究[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0 16 (6) 388-38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6-187.
[5]梁国伟.颈椎病牵引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 32 788- 790.
[6]郭文乾,王德旗等.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PNF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 重庆医学 2011 40(16) 1601-1604.
[7]包中颖.针刺配合PNF技术治疗肩颈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 15(5)67-68.
关于电项针联合PNF—牵伸技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