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提高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中,全部(100%)无腹痛,有停经史,尿妊娠试验均为阳性,盆腔彩色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部位有回声不均匀包块,且经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结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早期症状特异性差,易导致误诊误治,一旦确诊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故在临床工作中,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保留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的生育能力。
【关键词】剖宫产术 瘢痕部位妊娠 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指孕卵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瘢痕处,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也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1-2]。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发生率逐渐升高,易引起无痛性阴道大流血、子宫破裂、丧失生育功能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已引起妇产科医生广泛重视。但是本病早期诊断困难,误诊误治率高,若对其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导致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部分患者最终以子宫切除为结局。反之,,如果能在早期诊断并及时终止妊娠,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成功保留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的生育能力。为此,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8.63±7.85)岁;孕次1~7次,平均(1.97±2.87)次;产次1~3次,(1.26±1.89)次;剖宫产次数1~3次,平均(1.16±1.21)次;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发病时间0.5~14年,平均(2.05±1.87)次。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且分析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转归。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53例均无腹痛,但是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40~86天,45例(84.91%)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就诊时间6~40天不等,平均(21.16±10.41)天;37例(69.81%)药物流产术后未见胚胎排出,持续阴道少量流血;9例(16.98%)人工流产术中出现大出血。妇科检查:53例患者宫颈均未及明显异常;子宫峡部均呈不同程度膨大;子宫体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双侧附件区无明显异常包块;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均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2.2 辅助检查
53例孕妇尿妊娠试验均为阳性,b-人绒毛膜促腺激素(b-HCG)为235~13759IU/L,平均为(10717.71±317.89)IU/L;53例孕妇均做盆腔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部位有回声不均匀包块,直径11~58mm,子宫峡部前壁包块凸向膀胱,在浆膜层与包块之间有部分正常肌层缺如,而其他部位的子宫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峡部前壁包块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且血流丰富。
2.3 治疗及转归
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中,46例(86.79%)患者首先采用药物治疗者,其中,12例(22.64%)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5例(9.43%)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给予肌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4例(7.55%)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肌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4例(7.55%)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肌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后行刮宫术;9例(16.98%)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肌内注射甲氨蝶呤后行刮宫术;4例(7.55%)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肌内注射甲氨蝶呤后在宫腔镜下行病灶清除术;3例(5.66%)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直接行刮宫术患者;4例(7.55%)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在B超监测下直接将甲氨蝶呤注入孕囊;1例(1.89%)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治疗剂量为50mg/m2次肌内注射,1次/周,共1~3次,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经非手术治疗成功的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住院期间血b-HCG值均较非手术治疗治疗前明显下降,包块较非手术治疗治疗前减小,住院时间为0.5~1月。7例(13.21%)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因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子宫大出血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7.55%)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行切开取胚及病灶切除术;3例(5.66%)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蜕变坏死组织中可见大量绒毛蜕膜和滋养叶细胞存在。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中,全部(100%)无腹痛,有停经史,停经时间40~86天,45例(84.91%)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史。53例孕妇尿妊娠试验均为阳性,b-人绒毛膜促腺激素(b-HCG)为235~13759IU/L,平均为(10717.71±317.89)IU/L;53例孕妇均做盆腔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部位有回声不均匀包块,子宫峡部前壁包块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且血流丰富。5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中,46例(86.79%)经非手术治疗成功,监测住院期间血b-HCG值均较非手术治疗治疗前明显下降,包块较非手术治疗治疗前减小,7例(13.21%)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因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子宫大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蜕变坏死组织中可见大量绒毛蜕膜和滋养叶细胞存在。这提示: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早期症状特异性差,易导致误诊误治,一旦确诊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故在临床工作中,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功保留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孕妇的生育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杜彦芳,周英杰,张琳,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治.河北医药,2011,33(8):1223-1225.
[2]穆红茹.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 23(5):522-523.转贴于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部位妊娠53例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