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848 日期:2025-05-23 来源:论文网
作者:古扎丽努尔·吐拉克 张帆 吐尔洪江·麦麦提

【摘要】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26眼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例根据其分型分别选择单眼内直肌后退,双眼内直肌后退,单眼内、外直肌后退等术式进行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8例斜视大部分矫正,外转及内转功能好转(34.78%);12例斜视代偿头位部分改善(52.17%);3例(13.05%)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结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诊断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则选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水平肌肉的后徙术式,如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出现代偿头位时也要考虑做斜肌联合手术,尽量避免眼外肌的缩短。
【关键词】眼球后退综合征 斜视 手术
  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是一种先天性眼球运动异常,约占斜视的1%,该病主要特征为眼球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变小,同时伴有上转或下转,外转不能或严重受限,有时内外转均受限。多数病人在原在位或采取轻度代偿头位,可以获得双眼单视,无需处理。部分病人原在位时有明显斜视,或存在不雅观的代偿头位,需要手术治疗[1]。我科2002年9月~2011年3月共收治23例此类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9月~2011年3月23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4~16岁,左眼14例,右眼7例,双眼3例。
  1.2诊断检查方法 临床表现:家长或他人发现斜视、面转视物和睑裂变化等。常规检查视力、屈光间质、眼底;验光矫正视力及头颅CT。眼肌专科检查:包括角膜映光、交替遮盖、眼球运动、同视机、立体视、线状镜、歪头试验、三棱镜检查(6mm和33mm角水平和垂直斜视角,双眼转25°,向下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角)、牵拉试验和肌电图。
  1.3 检查所见 23例患者中外斜视4例,内斜视16例,3例第一眼位无异常;同视机I级功能10例, II级功能7例,III级功能6例;单眼弱视4例,双眼弱视3例,未形成弱视16例;斜视角10°~35°;Duane I型16例,DuaneII型5例,Duane III型2例伴有斜肌异常及代偿头位。
  2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3例对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
仅对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眼球上下偏斜明显者行外直肌后退。内斜视16例,对内斜的病例,行内直肌后退术,内直肌后退最多6mm,如牵拉试验(+),则后退量保守。外斜视3例行外直肌后退术,外直肌后退10-12mm;1例因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行内直肌后退6mm,外直肌后退8-9mm。上述患者中4例下斜肌功能强健侧歪头,行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3例不通对内转时眼球后退和睑裂缩小及垂直偏斜的矫正,行外直肌后退10-12mm。内转时上斜明显者则行内直肌后退或下移5mm。
  3 讨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发病率约占斜视的1%[1],单眼多于双眼(8∶2),左眼多于右眼(3∶1),女性等于或略多于男性;有良好的双眼单视,很少发生弱视;外展不能或受限,外转时睑裂开大;内转正常或轻度受限;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眼球内转时合并上射、下射现象为主要临床特点[2]。
  眼球后退综合征主要为解剖结构特殊、周围神经支配异常、中枢神经异常及遗传等因素引起。由于保留了较好的双眼视,患者本人主诉不多,出现代偿头位、脊柱异常、面部不对称等表现;被家长发现转面视物、眼位不正而就诊。眼科就诊查角膜映光、交替遮盖、眼球运动、同视机、立体视、线状镜、三棱镜检查和歪头试验确诊并定手术量[1]。    DuaneI型的主要特征:占Duane综合症的78%,外转不能或显著受限;内转正常或轻微受限;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或试图外转时睑裂开大。伴随特征:第一眼位正位或内斜视,偶有外斜视;少数人存在面转向患侧的代偿头位;被动牵拉试验(+);左眼多于右眼;肌电图表现为外直肌异常神经支配(外转时神经支配弱或无,内转时强)[2]。
  DuaneII型的主要特征:占Duane综合症的7%,内转不能或显著受限;外转正常或轻微受限;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或试图外转时睑裂开大。伴随特征:第一眼位多外斜视;少数人存在面转向患眼对侧的代偿头位;被动牵拉试验(+);多见单眼;肌电图表现为外直肌异常神经支配(内、外转时,外直肌均有神经冲动,其强度无明显差异)[2]。
  DuaneIII型的主要特征:占Duane综合症的15%,内、外转均不能或明显受限;内转或试图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或试图外转时睑裂开大。伴随特征:内转眼上射或下射;多双眼发病,较I、II型少见;被动牵拉试验(+);多数人第一眼位大致正位或内斜。眼外肌的肌电图表现:内、外直肌异常神经支配(内、外直肌在内,外转时均有神经冲动,但外转时神经活动较内转时弱)[2]。
  DRS如果原在位没有明显的斜视和不雅的代偿头位,一般不需要治疗,若有明显的斜视和头位则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不肯定,术后眼球运动不改善。DRS I型多为内斜视,首选患眼内直肌后徙术,内直肌后徙最多6mm,这样可以消除大约15°的转脸或者头位正时大约15°的内斜视。如果需要矫正30°,一定要选择施行另一眼的内直肌后徙术。DRS II型多为外斜视,可以选择患眼外直肌后徙术,外直肌后徙10~12mm,如欠矫,则行内直肌前徙。对内转时的眼球后退和睑裂缩小及垂直偏斜的矫正,行外直肌后徙10~12mm,内转时上斜明显者行内直肌后徙6mm或下移5mm,使内直肌有向下牵引的作用,以矫正内转时的向上偏斜。DRS I型患者不可能通过手术获得正常外展功能,治疗目的是消除处于头正位时所存在的转脸或者内斜[3]。
  我科对23例26眼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例根据其分型分别选择单眼内直肌后退,双眼内直肌后退,单眼内、外直肌后退等术式进行治疗。23例患者中8例斜视大部分矫正,外转及内转功能好转(34.78%);12例斜视代偿头位部分改善(52.17%);3例(13.05%)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综上所述:眼球后退综合征诊断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则选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水平肌肉的后徙术式,如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出现代偿头位时也要考虑做斜肌联合手术,尽量避免眼外肌的缩短。诊断时,注意眼球内外运动时眼球运动受限方向及睑裂缩小的方向确定分型后,正前方是否斜视,代偿头位(DRS有关的,还是垂直斜度有关的或两者均有),首先考虑解决如DRS有关的睑裂缩小及代偿头位及斜视,再考虑解决垂直斜度有关代偿头位、斜视。如需要同时解决,DRS眼做水平斜视(伴有斜肌问题时也要做该眼),另外眼做垂直斜度,手术量还是不够,可以进行二次手术。
参 考 文 献
[1]杨京存.眼外肌学.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1994:142-148.
[2]胡聪.临床斜视诊断.科学出版社,2004:215-216.
[3]Sott WE,Kraft SP.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superior palsy. Tran New rleans Acad. Ophthalmol.1986:14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