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变丽 张伊辉 董崇杰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以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征。病死率几乎达100%。现将我科收治的6例狂犬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6例,男4例,女2例,年龄5~55岁,潜伏期5 d至两年。手指咬伤3例,足部咬伤1例,大腿咬伤1例,多处咬伤1例。4例浅表伤,2例深度伤。其中4例伤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理,均未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或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2 主要护理措施
2.1接触隔离,病人住单人房间。病室内保持绝对的安静,拉上窗帘,防止声、光、水、风尤其是水的刺激。
2.2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应简化,并集中使用镇静剂后进行,动作宜轻快,以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2.3病情观察 ①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②抽搐部位及发作次数;③应密切观察呼吸衰竭与循环衰竭的进展,及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4休息 应卧床休息,狂躁病人应注意安全,给予加床档,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防止病人自伤或伤及他人。
2.5饮食 应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如插鼻饲管有困难,插管前可在咽部用0.5%~1%丁卡因喷雾后鼻饲。遵医嘱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6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给与氧气吸入。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2.7对频繁抽搐的患者要将压舌板放置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并观察药物效果。
2.8心理护理由于此病死亡率极高对狂犬病人应倍加爱护与同情,因大多数病人(除后期昏迷者外)神志清醒,内心恐惧不安,恐水使病人更加痛苦,故对待病人应关心体贴、语言谨慎,态度亲切,加强工作的责任心,用爱心、耐心、细心对待病人,做好治疗与专人护理,使病人有安全感,直至临终。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多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主诉,给予安慰,并嘱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惊慌、哭泣,与家属一起共同努力陪伴病人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3 自我防护
3.1护理病人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穿隔离衣等,避免被患者唾液污染和意外抓伤,做完治疗护理后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处理,有回收价值的用1∶50的84消毒液擦拭。
3.2病房门口放消毒垫,地面用1∶50含氯消毒剂拖地,每日2次;室内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病人出院或死亡后严格终末消毒。
3.3由于病人狂躁且分泌物多、精神错乱、甚至攻击医务人员,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中须防患者在痉挛发作中抓伤咬伤。
4 预防
4.1伤口处理 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伤后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不可与肥皂水合用)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去血污。冲洗后用70%酒精擦洗或浓碘酒涂拭。伤口一般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若咬伤部位为头、颈部或严重咬伤者还需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及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免疫血清试验阳性应进行脱敏注射)。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4.2预防接种
4.2.1主动免疫 被犬、猫或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者,或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吮舐、抓伤、擦伤皮肤或粘膜者均应接种疫苗,做暴露后预防接种。对高危人群如兽医、从事狂犬病病毒的实验研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应做暴露前预防接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疫苗,此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强、安全可靠等优点。
(1)暴露后预防:全程5针,在30日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0、3、7、14、30日各注射一针(2ml)。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10针,即当日至第6日每日一针,后分别于14、30、90日再各注射一针。
(2)暴露前预防:共接种3次,于0、7、21日各注射一针(2ml),2~3年加强注射一次。
4.2.2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制剂有抗狂犬病血清与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人抗狂犬病球免疫蛋白为佳。遇有创伤严重或创伤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咬人动物又确有狂犬病时,应立即注射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20lU/kg,或用抗狂犬病血清,剂量为40lU/kg。均以一半剂量做伤口处浸润注射,另一半剂量肌肉注射。
5 健康教育
5.1宣传狂犬病的危害并进行预防狂犬病的教育,管理好家犬,被犬咬伤后要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尤其要说明进行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督促病人进行预防接种。
5.2向家属讲解狂犬病发展过程,恐水、怕风、兴奋、狂躁原因,嘱家属避免刺激病人,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尽量陪伴、关心病人。
关于6例狂犬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