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对女性更年期高血压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降压治疗)和干预组(药物降压治疗+心理护理干预)各30例,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治疗后两组降压疗效及抗抑郁疗效。结果 干预组降压效果和抗抑郁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通过实施多形式、多途径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抑郁症状,提高降压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 女性更年期 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60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49.41±4.62)岁;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0.42±4.33)岁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更年期女性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年龄41~60岁,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胸闷头痛、情志异常、记忆力减退、血压波动、腰腿酸痛等。
高血压诊断标准[2]:在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抑郁状态诊断标准: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共24项,分值96分,<8分视为无抑郁症状,8~20分轻度抑郁,21~35分中度抑郁,>35分严重抑郁。
排除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下或61岁以上;继发性高血压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降压,干预组在药物降压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疗程8周。
1.2.2干预方法 干预组由责任护师按计划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干预,患者住院期间或门诊就诊时实施面对面心理辅导,院外治疗期间进行电话随访,每周2次,每次1h。
1.2.3干预内容 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责任护士热情接诊,测量血压,用真诚尊重的态度接触患者,利用倾听、鼓励、解释指导、疏泄和保证等方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与患者建立信任的治疗关系。②评估与分析。
全面了解患者病史、有关生活事件、社会背景等,分析可能导致抑郁的原因,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③健康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基础知识及女性更年期激素变化、情绪变化对血压的影响、饮食与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等的知识教育。④心理疏导。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异常心理,及时进行安慰,强调心情舒畅对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坚持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好友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缓解患者悲观消极、抑郁焦虑的情绪;开导患者自我调整心态,指导患者学会释放压力,轻松愉快面对人生。 转贴于
1.2.4观察指标 ①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康泰公司产牛津OXFORD动态血压分析系统,治疗开始前及8周后各进行一次,受试者于晨8∶00~9∶00时均于左上臂佩带无创携带式ABPM仪,次日取下记录盒。白昼、夜间每30分钟自动充气测量。24 h获得血压读数48~50次,有效血压监测次数大于获得血压次数的90% 以上,监测期间行一般日常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并记录当日生活日志。②降压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③抗抑郁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减分率>75%;显效:50%<减分率≤75%;好转:25%<减分率≤50%;无效:减分率≤25%。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降压效果比较 结果示干预组降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治疗后抗抑郁疗效比较 结果示干预组HAMD评分明显下降,抗抑郁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更年期高血压是指由于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下降,加上身体机能衰退、血管硬化等综合因素而导致的血压升高,因其和更年期的内分泌变化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更年期高血压,也称为围绝经期高血压。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甚或闭经,且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健忘、烘热汗出、激动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且血压波动较大,受情绪影响较明显,症状具有多变性,严重影响妇女正常工作、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女性更年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量锐减致使内分泌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成为女性的一个特殊阶段。女性更年期内发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变化可以诱发高血压、高脂血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抑郁等多种疾病。抑郁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紧张性增加,促使血压升高,同时长期的精神压力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心输出量增加,并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而对情绪易波动的更年期女性来说,每一次血压不降和血压波动的过程都会为患者带来很大心理负担,同时,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也会加重心理负担从而诱发抑郁或焦虑症状。抑郁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高血压也容易使抑郁加重,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两者相互促进,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对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如单纯采用降压治疗,疗效欠佳。本文针对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压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降压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抗抑郁疗效亦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伴抑郁状态的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压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既有利于解除患者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又能明显提高患者降压效果,提示我们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抑郁状态,能明显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和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1997,3-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关于心理护理对女性更年期高血压降压效果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