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常见问题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2498 日期:2025-05-09 来源:论文网
【摘要】近年来临床远中游离端义齿修复出现了精密附着体、种植体等一些新技术,但是此类修复技术都需要健康的基牙,操作复杂,且费用昂贵,因此有其局限性。本研究着力从传统的活动义齿修复病例中找出游离端义齿修复的主要缺点和临床特点,便于临床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游离端缺失; 可摘局部义齿(RPD);不稳定; 疼痛
  1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临床游离端缺失使用可摘局部义齿病例5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45—82岁之间,平均63岁;上颌游离端缺失40例,下颌游离端缺失18例;单侧游离端缺失17例,双侧游离端缺失41例。经过常规取功能性印模,咬蜡确定正中咬合关系,送技工室制作,以上所有病例均制作刚性大的铸造腭杆、腭板、舌杆或舌板等大连接体,采用2个以上固位体,尽量设计为三角形或四边形的面支承型义齿,义齿制作完成后,临床试戴调磨,记录初戴及两周内复诊情况。
  2结果
  义齿初戴情况如表1:
  表1
  
   初戴患者经过对卡环、连接体、基托作调磨后疼痛消失,取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戴用二周内不稳定和疼痛原因复诊,未复诊者电话随访确认无不适,统计如表2:
  3讨论
  远中游离端缺失的修复是临床较常见和复杂的一种修复,临床上多采用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游离端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主要依靠前端余留健康基牙和剩余牙槽嵴黏膜混合支持,与基牙支持式可摘局部义齿相比,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如后牙缺失多,余留牙少,作用力与平衡力力矩之间不平衡,致使义齿发生下沉或翘起等现象;基牙和黏膜负重的差异,可让性的不同使义齿末端下沉引起基牙的损伤和远中黏膜的压痛[1]。
  表2
  
  本研究回顾收集58例病例,主要从义齿的稳定性和疼痛情况加以分析:游离端缺失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出现义齿下沉、翘起、摆动、旋转等不稳定现象,以及基牙和黏膜疼痛较普遍,达到40%左右。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男女性别和上下颌游离缺失的可摘义齿修复后出现不稳定和疼痛的几率无明显差异,但是,单侧和双侧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出现不稳定和疼痛的几率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单侧可摘局部义齿固位和稳定性差有关。因此,要制作一副好的可摘局部义齿,应根据义齿修复的原理、原则和要求,科学设计,精心制作,才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尤其是单侧游离缺失,应采用增加间接固位体,减小义齿颊舌径,降低牙尖高度,减少排牙,加大基托面积等措施以分散牙合力,改善义齿稳定性和减少疼痛的发生。有条件者,可考虑使用精密附着体或种植义齿增加义齿的稳定和固位,口腔工作者在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马轩祥主编.口腔修复学.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214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