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气钡与气罐肠造影复位术的浅析与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2483 日期:2025-05-09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气钡与气罐肠造影复位术的分析与护理。方法 对45例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进行治疗及护理。结果 45例整复成功33例,未成功12例。结论 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术能使大部分肠套叠复位成功,具有较快速、安全、价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做好早期护理观察可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 肠套叠 气钡灌肠 护理
  小儿肠套叠多发于婴幼儿,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 气钡灌肠造影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及复位常用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收治的45例患儿进行气钡、气灌肠整复术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利于提高小儿肠套叠气钡灌肠复位术的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小儿肠套叠中, 年龄6个月~5岁,其中男婴35例,女婴10例,12个月以内27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腹痛常突然发生,呈阵发性,患儿常表现阵发性哭闹,伴有呕吐及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及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蜡样肿块,多位于右上腹,发病时间为4小时至4天。
  1.2术前准备及方法 首先要了解患儿的发病时间(超过48h及精神萎靡不振者应格外小心)、体温、精神及全身情况,大便颜色,临床有无包块及超声检查情况。在急诊室进行清洁灌肠后来放射科,首先要进行胸腹透视,了解胸部情况,腹部肠曲及小肠积气扩张情况,患儿是否存在肠梗阻,梗阻部位及程度,如有机械性肠梗阻征象,提示套叠时间可能超过24h,此时注气压力不应超过90mmHg,注气速度应缓慢,明确诊断后不应强求整复。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要向病人家属讲明检查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说明利害关系,对适应证者方可进行,对看似精神状态差、病人家属要求检查者要请临床医生陪同。
  治疗前常规使用解痉(阿托品0.01~0.02mg/kg)、镇静(鲁米那3~5mg/kg),灌肠设备选用远控自动对比造影灌肠及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选定压力4~10KPa。患儿左侧卧位,经肛门插入Foley管,将导管的一端与压力整复器相连,另一端将双腔气囊导管前端涂抹润滑剂,缓慢插入肛门内约8~10cm,然后向气囊内注入约30mL气体使气囊膨胀,堵塞肛门,在X线透视监控下,注入空气或气钡(15%~20%硫酸钡约150mL左右)并随其首端观察,然后缓慢注气加压,观察肠腔充气情况,诊断明确后可采用间歇注气,使压力缓慢增加,切勿骤然增加压力,强行整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另外术中可行体外按摩,以减轻蠕动及痉挛,使套入部及鞘部滑动松弛,要温柔细心和耐心,其手法与结肠走行一致,方向与套叠方向相反,如横结肠应从左向右,升结肠应从上向下,回盲部从外向内揉压,切忌用力过大,能帮助整复起到较好的效果。
  2 结果
  45例患儿中气钡与气灌肠复位一次性成功5例(气钡头经加压后从套叠处一次性达回盲部并进入小肠)。28例经间歇加压辅以腹部按摩成功,其余12例未能复位。在整复前给予解痉镇静药物的25例患儿,复位成功21例。 转贴于   3 讨论
  6-12个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易引发肠套叠。放射科对小儿肠套叠起到了很重要的诊断与治疗作用,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避免了手术及术后并发症,节约了费用,有利于患儿顺利恢复健康。
  3.1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突出特点是年龄小病情急变化快,因病情需要最好允许父母亲陪护。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耐心细致地做好术前准备及解释工作,机智灵敏,善于在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3.2灌肠管的选择 根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型号的气囊导尿管。当患儿合并肠炎时采取柔软、壁薄口径大的12-16号气囊导尿管,减少对肠壁的刺激。18-22号气囊导尿管管壁有一定的厚度,受压后不易瘪,灌肠时气囊导尿管植入直肠,用50ml注射器将气囊充气40-45ml,堵住肛门,便于加压注气钡,注气钡时速度宜缓慢,避免冲力过大。
  3.3注意保暖 气钡复位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通过调节室温或加盖衣被等措施避免患儿受凉而引发感冒等其他疾病。
  3.4肠穿孔的观察及护理 加强对患儿的细致观察,发现可疑症状要及时报告医师,行X线平片及透视检查排除肠穿孔后方可进行灌肠。当患儿有严重的小肠结肠炎,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排出褐色腥臭的稀便时应避免插入较硬较粗的灌肠管,防止肠穿孔。如复位不成功或病期超过48小时,怀疑肠坏死或肠穿孔,应行手术治疗。
  3.5肠套叠整复成功的标准 气钡到达肠套叠部位时,首端突然停止前行,呈杯口状或钳状充盈缺损,部分病人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则可见到特征性表现呈袖套装平行环状或弹簧装。整复后肠套叠处的杯口状充盈缺损及软组织肿块消失,盲肠位置正常,有钡剂及气体进入小肠,结肠内的压力骤减,扩张度下降,患儿恢复安静。整复成功后应保持结肠内的压力15—20min,以利于套叠局部水肿吸收,不要马上拔掉肛管。复位成功后可根据情况及医嘱给予:抗生素;静脉补液维持营养;纠正酸中毒;有休克者扩容,有贫血可输血等。
  4 总结
  气钡与气灌肠造影复位术能使大部分肠套叠复位成功,具有较快速、安全、价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避免了手术的痛苦。做好早期护理观察可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愈率。另外进行常规的镇静解痉药物准备,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加强复位术后的饮食护理,让患儿家属从思想上认识到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如何预防肠套叠的复发。
参 考 文 献
[1]辛艳红,刘博.婴幼儿肠套叠360例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7,(16).
[2]莫小眉.急性肠套叠患儿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9,(06).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