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旋转DSA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旋转DSA对80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脑的血管造影。结果:80例的脑动脉瘤患者中常规DSA 检查发现了50例, 其中有26例显示动脉瘤所供血的动脉和周围血管关系不清楚,24例动脉瘤患者的瘤颈显示不清,而经过旋转DSA 检查后, 动脉瘤瘤颈、瘤体、供血血管和周围的血管关系均清晰显示。结论: 旋转DSA 在脑动脉瘤的检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旋转DSA;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是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 也是我国在脑血管疾病中致残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发展提高了血管造影技术的准确性。本文回顾使用旋转技术DSA诊治80例颅内动脉瘤, 旨在比较分析旋转 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5 月~2011年4月, 收集病例80例, 其中男 35例, 女45例, 年龄22~ 75岁, 平均 46.5岁。初步诊断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2方法: 做旋转 DSA检查的患者仰卧在带有 C型臂的DSA血管造影床上(本院机器为西门子AXIOM Artis dTA1250ma), 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巾后,股动脉插管至颈内动脉。调整影像增强器和 X线球管位置以求得图像的清晰, 确定标准的正侧位, 把区域集中于透视图像的中心。首先以4ML/S的速率注射7ML优维显(370mgI/ml),注射延迟1秒进行常规脑血管正侧位血管影像采集(5帧/秒)。然后将 C臂设置起始位置, 设置 C臂的旋转度数为 180 度,首先旋转半周得到蒙片,然后通过1ML/S的速率注射优维显(370mgI/ml)10ML,射线延迟2s开始旋转C臂采集图像(15帧/秒). 整个旋转过程需要6-8 秒, 可得 120帧左右的图像,通过与蒙片时间减影重点显示脑血管影像,这些图像以一个连续的过程呈现出一种立体直观的影像效果。
2结果
常规的DSA检查发现70例动脉瘤, 有10例只有通过旋转 DSA才能发现。.在发现动脉瘤的70例患者,增加旋转 DSA检查后, 动脉瘤全貌及瘤颈的解剖位置结构和与临近血管的位置关系均显示清晰。做旋转DSA检查的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临床上以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症状为特点。动脉瘤的“破裂”常是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2-3]。由于诊断水平的大大提高、手术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进步,许多部位的动脉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
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症状:动脉瘤破裂时,常有前驱症状如头痛,继之发生出血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随之出现颅内压增高。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相应部位的神经定位症状。动脉瘤出血形成较大血肿者,病情多急剧恶化,出现脑疝危象。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检查:脑血管造影是最确切的辅助诊断方法,应行全脑血管造影。CT扫描有时可以显示出动脉瘤病灶。MRI检查不仅可显示出动脉瘤,有时尚可见到附壁血栓。一旦诊断为脑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险[4-6]。采用开颅直接处理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尚可采用动脉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约1/3的病人,动脉瘤破裂后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局灶症状 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必须的检查方法,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DSA更为清晰。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可避免遗漏多发动脉瘤。病情在三级以下,脑血管造影应及早进行,三级和三级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造影检查。及早造影明确诊断,尽快手术夹闭动脉瘤,可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首次造影阴性,可能因脑血管痉挛而动脉瘤未显影,高度怀疑动脉瘤者,应在3个月后重复造影。旋转 DSA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旋转 DSA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血管影像, 可呈现出一种三维立体的直观效果, 从而更清楚地显示复杂的解剖结构。旋转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它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血管在立体空间中实际解剖关系。[7-8]
近年来, 虽然血管影像检查新技术不断涌现, 诸如 MRA、CTA等, 但在血管病变的诊断治疗中, DSA技术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尤其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中, 旋转 DSA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它对改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提高医疗科研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Van GJ,Rinkel GJ.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diagnosis,causes and management[J]. Brain,2001,124(2):249-278.
[2]凌峰.介入神经放射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
[3]Cornelis G,Bellet A,Van EB,et al.Rotational multi sequence roentgen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Acta Radiol,1972(12):74-76.
[4]张玉琴, 胡道予.旋转 DSA技术在腹部介入中的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03, 18(12):885.
[5]Nikoli IM,Naguli M,Antunovic V.Significance of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giant intracranial aneurysms[J].Vojnosanit Pregl,2006, 63(1):65-68.
[6]欧阳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
[7]孙立军.旋转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每幅图像投照角度确定的临床研究[J].实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 20(3): 193.
[8] 欧阳忠南,唐军.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36(12):1147-1150.